[watermark]冲和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概况、争议与展望
The Summary Disputation and Prospect on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Injury by ChongHe Drug Flash-permeation Therapy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冲和/冲和药物速渗疗法
脊柱软组织损伤、炎症和椎体损伤退变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是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理论基础;机体借椎体位移来代偿,达到新的平衡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1]。通过推拿、牵引、围腰、手术等基本干预手段可使80%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2]。但是,此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3,4],且只注重对突出髓核的还纳或去除,而对患椎椎体位移、关节突关节错缝和软组织损伤,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未予重视或难以解决[5],而成为一种隐患,致使上述治疗方案对一部分患者不能奏效甚至无法实施。1975年,冯天有[6]首次报道了新医正骨疗法,应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它是根据生物力学原理,使脊柱暂时处于失稳状态,运用两个杠杆力使患椎复位,使错缝的关节突关节对位,恢复正常(或代偿的)脊柱内、外平衡,对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疗效显著。但是,锥体位移、关节突关节错缝纠正以后,软组织损伤的有效康复和二者的相互因果作用,成为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针对软组织损伤的康复治疗,徐希国[7]于2003年报道了运用冲和药物速渗疗法(ChongHe Drug Flash-permeation Therapy简称冲和疗法CHT)的临床经验总结,本文就其研究概况、争议及展望作一综述。
1CHT特点
CHT是根据经络、腧穴理论,综合祖国医学内病外治各疗法的独特优势,针对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机,研制成功的一种无创痛穴疗法。由多功能冲和治疗仪、药物速渗剂、中药袋、温灸器四部分有机配合组成[8]。其诊疗技术具有以下特征:(1)通过专有的多功能冲和治疗仪运用“冲和”方法,使药物与器械达到完美结合,既克服了针刺产生的疼痛感和轻微创伤及其本身固有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又具有类似于针灸、按摩、刮痧、拔罐的整合效应。(2)根据中医方剂学,经辨证加减制成中药袋和渗透剂配合使用,通过多功能冲和治疗仪和温灸器,加速药物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治疗部位。(3)根据推拿、针灸选穴原理,气、血、脏腑、筋骨、经络理论,进行辨证配穴、渗透剂处方,分型治疗。(4)提出筋骨并重、首重气血、内外结合、功能锻炼的治疗原则,即纠正患处骨骼解剖位置与治疗无菌性炎症相结合;既要外治筋骨、皮肉损伤,又要内治脏腑、气血的病变;解除患处病理改变的影响因素与休息、功能锻炼相兼顾。
2作用机制
CHT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功能冲和治疗仪运用冲和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特定的部位,通过穴性和药性作用激发经络之气,达到协调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综合外治疗法。作用机制主要有:气血冲和、疏通经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理筋生新;药械结合、透皮递释;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3临床应用
3.1 病例选择 虽然理论上CHT适用于所有的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但临床中受到一定的局限: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伴随骨折、脏器损伤的患者;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撕裂、断裂伤等。禁忌诊断尚不明确的脊椎骨折及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有出血倾向和血液病、严重皮肤损伤的患者。
3.2 操作方法 CHT治疗疾病遵循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根据症候进行辩证配穴、药物速渗剂处方,运用理筋正骨、循经冲和、穴位拔罐、药物温灸、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
4临床价值
4.1 武警某部在新兵集训期间经临床应用治疗新兵闭合性软组织训练伤325例(338处)[7]:临床治愈率71%,显效率26%,显愈率为97%,主症消失时间平均为2.3±1.7d,体现出了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独特优势。
4.2 目前社区医疗方兴未艾,某干休所建立家庭病房,让患者在家中洗浴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胃脘痛等多种老年病,效果显著。
4.3 针灸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研究和应用,但创伤及一系列异常情况的发生使人感到恐惧,成为影响针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针灸的创伤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警觉理念不断加深,即使使用消毒严密,或只用一次性针具,但创伤毕竟为疾病的传染打开了方便之门[9]。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尽量减轻患者的身体疼痛和损伤的无创痛穴位刺激方法,将成为针灸治疗技术的主流,以使患者接受舒适而安全的治疗。
总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CHT治疗软组织损伤,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的疗效是明确的、肯定的,加之CHT具有简、便、效、廉等的特点,较为符合我国国情,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5争议
尽管CHT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改善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方面有效,但对椎体位移、关节突关节错缝并无纠正作用,治疗有效可能的原因为:(1)Spivak[10]认为腰椎退变节段性不稳的早期仅出现非特异性下腰痛症状,当椎间盘内含水量减少、椎间隙变窄、小关节退变、关节囊及韧带松弛,增加了活动节段的异常活动度,即出现不稳时,才逐渐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退变和不稳进一步发展,出现小关节增生、椎间盘及关节囊纤维化、椎间关节活动度减小,使之趋于新的稳定,病人的临床症状在此时可能逐渐缓解。Ong[11]等认为椎间盘变性引起的退变节段性不稳具有自限性疾病的特征。(2)由于某种原因,肌肉发生病理性改变或失去肌肉的功能,使脊柱内平衡失去外平衡的保护,很小的不适宜外力即可造成椎体位移、关节突关节错缝,从而导致功能障碍[12],机体处于代偿阶段,通过对软组织的康复治疗,椎体位移、关节突关节错缝自愈。(3)对错缝、半脱位的确切概念和含义、有无影像学的征象、患者的症状是否是这些所谓的半脱位、错缝引起的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临床实践证明:对脊柱关节错位或半脱位进行脊柱推拿治疗(复位)后,解剖上的整复或复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13]。而且,冲和疗法刚刚应用于临床,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理论体系还不完善,难以对其疗效做出准确和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理论根据和客观证据,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目前对于CHT的疗效、适应症、费用-效益比,以及作为一种独立的疗法是否可行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6展望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则上对这类病人应首先采用非手术疗法和软组织的康复治疗。只有在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或反复发作而又有明确的节段性不稳者,才考虑手术治疗[14]。基于CHT既有改善症状的确切效果,又存在不小的争议,因此进一步研究、发展、完善CHT,明确其疗效甚为必要。(1)CHT联合理筋正骨不失为正确的选择,急、慢性损伤所导致的骨错峰、筋出槽是许多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状态,治疗上不应顾此失彼。如在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对患椎椎体位移、关节突关节错缝及软组织损伤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新医正骨疗法是70年代以冯天有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手法治疗者,在继承、发掘、整理祖国医学的基础上,提出的脊柱旋转手法,与CHT联合两者相辅相成、提高疗效。(2)目前药物透皮递释被广泛提及,也已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实验中。如何在CHT操作中使用,中药袋与渗透剂的辩证加减配合,及剂量、途径、部位、时机和频度,操作系统的相容性,联合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价等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予以回答。相信,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及合理的联合应用,穴性与药性关系的临床研究,CHT将会更完善、赋予更多的功能,成为临床医师值得关注的治疗选择。
7参考文献
[1]冯伟.浅析冯天有教授有关损伤性脊柱疾病的学术研究.空军总医院学报.2000,16(4):187-192
[2]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0
[3]Garfin SR.Degenerative Conditions of the Spine:Current Diagnostic Procedure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Acta Orthop Scand Suppl, 1998;281:38~46
[4]Konno S, Kiruchis S.Prospective Study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Comparison between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decompression with grafsystem stabilization.Spine,2000;25(12):1533~1537
[5]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0,137~139
[6]冯天有.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及其原理探讨.中华医学杂志.1975,55(10):690
[7]徐希国,田英军,刘禄名,等.冲和疗法治疗武警新兵闭合性软组织损伤325例.武警医学.2003,14(10):626
[8]徐希国,王立新,李浴,峰,等.军训伤冲和药物速渗治疗仪的研制.医疗卫生装备.2004,124(10):20~22
[9]魏稼.无创痛穴疗学—未来的针灸医学.中国针灸.2001,21(8):469~471
[10]Spivak JM.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J Bone Joint Surg Am,1998;80(7):1053~1066
[11]Ong CK,Seymour RA.Pathogenesis of Postoperative Spine Surgical Pain.Anesth Prog,2003;50(1):5~17
[12]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13]李义凯.中国脊柱推拿的一些基本问题.颈腰痛杂志.2004,25(2):129~131
[14]Hansraj KK,Cammisa FP,Oleary PF,et al.Decompressive Surgery for Typical Lumbar Spinal Stenosis.Clin Orthop,2001;384(5):10~17
[/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