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二: 是“心肺主表”,而不是“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二: 是“心肺主表”,而不是“肺主表”
[复制链接]
1081
|
2
|
2004-6-7 11: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宣发卫气,抵御外邪护卫肌表”。
“肺主表”之说,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后世医家因此皆认为“肺主表”乃《内经》之旨。
由于“肺主皮毛”,外邪侵犯于表,一般都有肺卫表证,所以临床治疗外感病,其初起皆以宣肺解表为法。但临床观察,其疗效总不理想。有位医家说:“曾三次在‘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病人身上,使用过在药味上不作加减的麻黄汤,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成功,都失败了。不但汗之不出,相反症状加重,烦燥倍增。”这位医家从此“便再不寄发汗退烧的希望于麻黄汤了。”(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医话四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不理想,说明“肺主表”的理论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肺主表”之论虽来自《内经》,但并非《内经》所论主表的全部内容。因《内经》存在着异常的论述方法,往往将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散在各篇章,“肺主皮毛”只是《内经》所论主表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在《素问·剌禁论》中有“心部于表,肾治于里”之论。部,《集韵》:“总也,统也。”《后汉·宗室传》“柱天都部”。注:“都部者,都统其众也。”《荀子·王霸编》:“名声部发於天地之间”。注:“部犹分布也”。是知“心部于表”,谓心统于表、分布于表也。显然,只有将“肺主表”与“心部于表”两者结合起来,为“心肺主表”说,才能体现《内经》的一个完整理论。
《内经》“心肺主表”的理论,可以从《素问》得到论证:
⑴、《素问·五藏别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后世医家拘于“肺主表”之说,皆以“心肺”之“心”字为衍文,如掺入“心”字则难解。其实,“心”亦开窍于鼻,《难经·四十难》云:“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罗氏会约医镜》说:“以窍言之,肺也;而以用言之,心也。”说明肺开窍于鼻,心亦开窍于鼻也,心与肺相通。肺主表,心亦主表也。
⑵、《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此处又是“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说明“心肺”之“心”字并非衍文。因心肺同居上焦,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说明一身之气与血不能相离,哪里有气哪里就有血。张介宾说:“心气充则五色修明,肺气充则声音彰著。”所以,肺主表,心亦主表也。
⑶、《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朝百脉,是指肺部与百脉相通。肺主一身之气,贯穿百脉,调节全身气机,故能辅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由于“肺朝百脉”,更说明心与肺是相通的。肺主表心亦主表也。
以上足以说明《内经》是“心肺主表”,而不是“肺主表”。因为“肺主表”:
一、与《内经》营卫理论不符
《内经》所论“心肺主表”,是以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也。《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为 阳属卫,血为阴属营,“阴阳相贯”亦即“营卫相通”也。营和卫虽各走其道,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所谓“五十而复大会”,谓营气在全身不休止地运行,环绕五十周次而与卫气会合。“阴阳相贯”者,即营气与卫气会合后相互贯通,即卫阳可入脉为营阴,营阴可出脉为卫阳也。《灵枢·卫气》又指出:“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所以,张介宾在《类经·营卫三焦》中说:“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正由于营卫二者,既各走其道,而又彼此相互贯通相随,则肺卫行于表而心营亦部于表也。从而形成了心肺共同主表的生理功能。
可见,《素问》有“心肺主表”之名,而《灵枢》则论“心肺主表”之由也。今之《中医基础理论》“肺主表”之说,显然谓肺卫与心营不相贯通,各走其道,与《内经》所论不符也。
二、“肺主表”与《伤寒论》所论不合
张仲景《伤寒论》所论之太阳,是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营卫和者不病,营卫不和者,即出现太阳病。所谓“营卫不和”即心营与肺卫不和也,是知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心肺主表”之论,其所立麻黄、桂枝二方,皆从营卫立论也。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以麻黄为君,善走卫分,功专开卫发汗,散寒解表。但麻黄仅能开卫,不能入营,而汗来于营血,故麻黄开郁闭之腠理,又必得桂枝之辅助。桂枝辛温主入营分,擅长解肌发表,辅助麻黄可使营卫之外邪随汗出而愈。
所以,王旭高在《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通营与卫”中说“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以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解卫分之邪。芍药滋阴和营,以固护营阴,二药相伍,于发汗之中有敛汗之旨,于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生姜助桂枝,辛甘合化为阳以助卫气; 大枣助芍药,甘酸合化为阴以滋营阴。显然,此亦调和营卫之方也。
对于《伤寒论》中营卫不和,心肺受病的道理,柯韵伯在《伤寒论翼·太阳病解》中说:“营卫行于表,而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肺病矣。心病则恶寒,肺病则发热。心病则烦,肺病则喘。桂枝疗寒,芍药止烦;麻黄散热,杏仁除喘。所以和营者,正所以宁心也;所以调卫者,正所以保肺也。”
可见,张仲景所论太阳初病,从心营肺卫立方,不但着重肺卫,而且顾及心营,与“肺主表”之论显然有别。
三、“肺主表”应用临床,疗效不理想
“肺主表”,在理论上本来就不完善,所以应用于临床,疗效不理想是必然的。前面提到的那位医家,用麻黄汤治疗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太阳病,没有一例成功。不但汗之不出,相反症状加重,烦躁倍增。他说:“最突出的是第三次接受麻黄汤的一位汪姓病人,男性,年二十余,身体一往键实,又是初感外邪,脉实证实。服了麻黄汤以后,据病人自诉,不但没有出汗,而且增加了烦躁症状,浑身难受,整个晚上辗转反侧地在床上折腾,根本没有闭眼睡觉。我打此以后,便再不寄发汗退烧的期望于麻黄汤了。”
我们认为,此过不在麻黄汤,而在拘于“肺主表”之说。不汗出是造成烦躁 的原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服麻黄汤汗不出者,以病人体质强壮,先有心营郁热故也。今为外寒所束,无所发散,寒邪闭于表而不能入里,阳气郁于内而不能外泄,是以服麻黄汤后,其郁热不透表而愈深,故烦躁不宁也。故对此邪在于表而里有心营郁热之证,单用麻黄汤,虽有散寒开闭之功,但无清泄郁热之力,不变通麻黄汤已非所宜。当于麻黄汤中加清热泻火之品,以化其郁热,郁热化散,自可随麻黄外越,汗必自出,自无烦躁之弊。张锡纯治此等病人,常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他说:“加知母者,诚以服此汤后,间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实因余热未清也。佐以知母于发表之中,兼寓清热之意,自无汗后不解之虞。此乃屡经试验,而确知其然”(《医学衷中参西录》)。汗后不解犹有郁热未清,可知无汗烦躁为郁热之甚也。若此汪姓病人,于麻黄汤中加知母顾及心营郁热,汗必出而解也。
但必须注意:服麻黄汤而汗不出者,亦有心阴不足者。因汗为心之液,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故汗出过多,可耗血耗津。反之,津亏血少,则汗源不足。对于汗源不足的患者,虽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不可强发其汗。脉寸关浮紧,尺部独迟,为阴血不足之象。若不养血则无以滋汗源以作汗。所以,张介宾立有“求汗于血”之法。他说:“夫汗本乎血由乎营也,营本乎气由乎中也。未有中气虚而营能盛者,未有营气虚而汗能达者”(《景岳全书》)。我们对于汗源不足的患者,常于麻黄汤中加当归、熟地,即能作汗而解。[/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天王星
|
2012-5-25 17: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卓有见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金谷子
|
2012-6-3 08: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医家说:“曾三次在‘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病人身上,使用过在药味上不作加减的麻黄汤,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成功,都失败了
说明他连个麻黄汤都会用。根本就没资格谈中医!
麻黄汤果真如此,千古以来人皆傻瓜乎?还是他自己不明白呢?此方出手必效,效在刻间,优于解热镇痛类西药,会用的都知道!!
没有临床的真功夫,一切理论上的饶舌,皆无异于扯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刘养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