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八:根据《内经》:脾不可为后天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八:根据《内经》:脾不可为后天之本
[复制链接]
838
|
1
|
2004-6-8 10: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今之中医学界一致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根据《内经》,肾不是先天之本,而是后天之本。人身不可能有两个后天之本,既然肾为后天之本,那么脾就不可为后天之本了。
“脾为后天之本”之说,见于李中梓《医宗必读》。《医宗必读》说:“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说明李中梓之以脾为后天之本,在于“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与《内经》“人以水谷为本”是一致的。所谓“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与李东垣“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之说也是一致的。
从李氏之说,可知“脾为后天之本”者,在于水谷,与“民以食为天”同义。这一点《内经》早已明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至于“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中的“胃气”,非单指脾胃之气。自从李东垣创脾胃学说以来,将“胃气”提到了决人生死的至关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此说一出,所谓“胃气”的盛衰就成了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否和生命的存亡。如喻嘉言说:“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医门法律·先哲格言》)。张景岳说:“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景岳全书·论脾胃》)。因此,后世医家皆以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实,李东垣所创建的“胃气”一词,远非脾胃之气,已扩大为人体之正气。故张景岳说:“胃气者,正气也。”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异名,其实一也。”在《脾胃论》中又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可见,李氏所说的“胃气”与《内经》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论的“胃气”相同。《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因肝脉太弦、肾脉太石,说明脉毫无从容和缓之象,故谓之无胃气之真脏脉。可见《内经》中所论之“胃气”,亦非脾胃之气。所以,所谓“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并不能说明脾为后天之本的依据。
从脾胃的生理功能来看,脾可不可以为后天之本呢?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谷不论在“化”的过程或“运”的过程,都不可能单凭脾胃二脏所能完成的,必须有五脏的配合才能完成化生水谷精微的任务:
在“化”的过程:
1、胃主受纳水谷。当饮食物入胃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这是由胃气的下降作用来完成的。
我们认为,胃的“受纳”功能正常,是肺和肝胆配合的结果。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使大便通畅。大便通畅就有利于胃的降浊,而使“受纳”正常。肝主疏泄,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及时进入小肠,助饮食物的消化,并使之下降。是肝升胆降可促进脾升胃降,保证胃的“受纳”功能正常进行。
2、胃主腐熟水谷。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其精微物质需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我们认为,胃腐熟水谷,除脾的配合外,还有赖于肾中水火。《医门法律·先哲格言》说:“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水火二气,非脾胃所能也。”若肾阴不足,水不制火,则所生之血气不能随肺气凉降,反随心火上炎,而脾胃干燥,不能化物;若肾阳不足,火不能制水,水泛土湿亦不能熟物也。因胃喜润恶燥,有赖阴液滋润,只有胃阴充足,才能受纳腐熟,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而脾却喜燥恶湿,因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所以脾与胃,只有燥湿相当,方可化物。燥湿相当即肾之水火二气相当也。说明脾胃化物实不离肾。
胃腐熟水谷还须肝胆的配合,张锡纯说:“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并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连气海也,可代元气布化,脾胃之健运实资其辅助。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医学衷中参西录》)。唐容川《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在“运”的过程:
饮食入胃,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并下达于小肠,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两部分。此时必须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将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并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并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将水谷精微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以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见没有肺朝百脉、心肺的配合,其“散精”至五脏六腑的功能,也是无法完成的。
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下送小肠以“分清泌浊”。浊的部分再传入大肠转变为废物排出体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上输于肺。此脾升胃降有赖于肝升胆降,叶天士说:“肝和脾升,胆和胃降”(《临证指南医案》)。若肝不升,则脾为湿困;胆不降,则中满之证在所不免,所以肝升胆降正常,则脾升胃降无不正常也。
总之,由水谷入胃,经腐熟进入小肠“分清泌浊”,到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这一过程,不仅有脾的参与,而且有肾、心、肺、肝的配合,才能完成“脾主运化水谷”的功能。特别是所谓“散精”,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之后就没有参与了,为何说成是“脾气散精”呢?其实,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之后。肺将其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化为宗气,宗气形成后,分布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然后: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一是贯心脉而行气血。“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显然,五脏六腑所受之气,非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之气,而是在肺中形成的宗气。这宗气才是营养五脏六腑之精。显而易见 :
①、脾主运化,其运化过程,不是脾胃自身单独能够完成的,还得其他四脏的参与;
②、脾不能贮存水谷之精,若无水谷入胃,当脏腑需要供给水谷之精时,就只有中断而无法供给;
③、李中梓之所谓“脾为后天之本”者,在于“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若无水谷入胃,就是“绝谷”,可见李氏谓“脾为后天之本”的实质,在于“水谷”,而不在于“脾”。只有“水谷”才可谓“后天之本”。
所以,脾既不能生化出直接营养五脏六腑之宗气,又不能不断地贮存水谷之精,与肾能不断地贮藏与供给五脏六腑之精完全不同,所以,肾可谓后天之本,而脾就不可谓后天之本了。
[/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三七生
|
2004-6-8 13: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八:根据《内经》:脾不可为后天之本
事有终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言其本者,明其先后终始也。何必强名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刘养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