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方证对应佳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方证对应佳篇
[复制链接]
1054
|
3
|
2004-6-8 19: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关于方证对应的讨论
老师: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的方法,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一大特点,也是医圣张仲景对中医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大家知道,张仲景不仅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而且广搜博采,验证筛选了汉代以前流传于世的数百高效经验方,准确的记载了每一首经验方的典型的适应证。临床上若能正确的实行方证对应,实质上是在重复张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疗效自然非同凡响。张仲景之后深谙方证对应之道的著名医家,代不乏人。如近代名医曹颖甫著的《经方实验录》便是方证对应的典范之作,读之如饮上池之水,百读不厌。
江尔逊老中医学医伊始,便闭门苦读仲景之书整整3年,渐至成诵。业医之后,便奉仲景之书为圭臬,擅用经方治疗疑难重证。江老独具特色之处是:不惟使用经方时讲究方证对应,且对于迭经验证、疗效卓著的时方,恒视若经方,亦讲究方证对应。这就是说,江老把经方的方证对应引申到时方的领域。今选摘江老方证对应医案2例,其中经方、时方各一则,供大家参考。
案一,真武汤方证 《伤寒论》真武汤,本为太阳病过汗而致少阴阳虚、水气内停者设。然余1971年曾治1例心悸(西医诊断: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彝族妇女,28岁,既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亦未扼发汗太过之诫,惟觉阵阵心悸欲落,发时全身振颤不能自已,卧床月余。入院西医治疗数日无效。一日夜,心悸大作,家属急呼抢救,见其蜷卧床上,厚覆被褥,全身颤抖,及至床栏动摇不已,但自觉不畏寒,余守〈伤寒论〉“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之训,急予真武汤加龙骨、牡蛎。当夜连进2剂,振颤遂止。守方数剂,心悸振颤即未发作。
案二,香附旋覆汤方证 余曾治一悬饮患者,男,21岁。偶因感受外邪,表解后,胁肋掣痛不能转侧,乍寒乍热,一日数十度发,其寒也背如水浇,其热也背如火燎,颇似小柴胡汤证,诸药罔效。余以其胁肋掣痛,“不可误认柴胡证”(吴鞠通语),即诊为外邪引动伏饮之香附旋覆花汤证。乃按原方(香附9g 旋覆花9g 苏子9g 广皮6g 法夏15g 茯苓9g 苡仁15g),服头煎既呕出稀涎;越半日,寒热胁痛逐渐消失。翌年,该患者悬饮又发。胁痛较历次为重,略为翻身或深呼吸,则掣痛如刀刺然,卧床7日,仍服旋覆花汤。但因病重药轻而无效,乃迳以峻逐水饮之控涎丹(水丸)1.5g吞服。不及10分钟即如厕,倾注而下者皆为水。下后约4小时,胁肋掣痛竟消失而能起坐。
进修生甲:“真武汤方证”在〈伤寒论〉中凡两见,一见于太阳病篇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为太阳病误汗而致阳虚水泛之证。又见于少阴病篇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此为少阴阳虚水泛之证。案一的心悸欲落,诚如江老所述,既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亦未犯汗下太过之诫,怎能与阳虚水泛的病机联系得起来呢?江老因其心悸欲落的特征与真武汤的“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完全符合,便急予真武汤加龙骨、牡蛎而奏捷效。临床医生若记不得真武汤方证的原文,只知“谨守病机”地进行辨证论治,纵然费尽了神思,分析来分析去,还是辨不出什么证型,恐怕不会想到用真武汤的。
进修生乙:可见辨证论治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老师:辨证的科学标准是“认证无差”,谈何容易!江老认为,辨证作为一种临床思维过程,不仅要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要受一些主观因素——如医生的学术水平、学术流派、实践经验以及临床思维状态等等的制约。这样,对于同一患者的同一疾病阶段,不同的医生就可能得出不同的辨证结论。辩证法认为差异就是矛盾,这是辨证论治体系无法解决的。
再说选方。江老认为,即使辨证结论完全一样,选方也可能不同,为什么呢?因为根据辨证结论确立相应的治法之后,可供选择的方剂绝不止一首。
实习生甲:中医学不是要求以法统方吗?
老师:以法统方,说时容易做时难。既然一种治法可统率同类的许多方剂,到底哪一首是高效方呢?有人说,只要加减化裁得当,每一首效果都好,果真如此吗?实际情形是: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江老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并非每一条都是捷径。
进修生甲:江老言下之意,方证对应就是一条捷径。
老师:对!江老曾对门人说:大约张仲景当年也曾顾念到辨证论治有时难落到实处吧,所以他在纠正辨证论治的同时,又着力推出了方证对应。江老积60年的临床实践得知,辨证论治有时捉襟见肘,需要方证对应来弥补。
进修生甲:为了走好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就得死记硬背仲景之书吗?
老师:江老强调,〈伤寒论〉中凡有方剂的条文,必须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下苦工夫,看似笨拙。然则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时信手拈来,疗效好,病人满意,自己也高兴。享受苦中之乐,原是医者的一种境界。
我学用方证对应之法,迅速治愈过不少顽固性头痛。〈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我均使用吴茱萸汤的原方,能迅速止痛止呕,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即使偶尔复发,头痛亦较轻,再投原方仍奏捷效。而关于吴茱萸汤证的病机,古今医家皆归结为肝胃寒凝、浊阴上逆。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我治愈的不少患者并不具备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状和舌脉,有的还伴见一冷热象。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是不会想到使用吴茱萸汤的。
进修生乙:案二是时方的方证对应,用的是〈温病条辨〉的香附旋覆花汤,此方我很陌生。
老师:香附旋覆花汤出自〈温病条辨〉下焦篇第41条:“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为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吴鞠通自住:“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水在肝而用十枣之证。彼因里水久积,非峻攻不可;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博,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之大峻。只以香附、旋覆花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茯苓、苡仁,开太阳而合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升支河之法也。”
江老潜心研究有年,认为香附旋覆花汤证与〈伤寒论〉小柴胡汤证均属于少阳病的范畴,其病位均在三焦。凡无形之邪气客于少阳,偏于半表,则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之小柴胡汤证;凡有形之水饮停聚胸胁,偏于半里,则为“发作有时,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的十枣汤证,轻者为时方香附旋覆花汤证,此证临床十分常见,典型者为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非典型者有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其特征性症状为:胸胁掣痛——不是胀痛、刺痛、隐痛,而是牵掣作痛,不动则不痛或痛轻,移动体位则疼痛加重。江老治愈此证不知凡几,方能有此创新性的理性认识。
实习生乙:对于时方的方证对应,江老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老师:前面说过,江老创造性的把张仲景的方证对应引申到时方的领域,对于迭经验证,疗效卓著的时方,恒视若经方,且客观、准确地记载其典型的适应证,并传授门人,公诸医界。如治疗胃胀虚痛(相当于十二指肠溃疡)——胃脘饥时痛,得食暂安者,归脾汤主之;痛而兼胀者,合丹参饮;便血不止者,加三七粉,药汁送服。治痰热壅肺伤津危证——痰涎胶黏上涌,咳呛气急,豁痰丸主之,方中重用鲜竹沥。治风寒咳嗽,金沸草散主之;兼喘者合三拗汤;迁延缠绵者合止嗽散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江老推崇方证对应,绝无贬低辨证论治之意。他认为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都是张仲景创立的,本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情。两者分道扬镳则俱伤,合而用之则最美。关于这个问题,下次再讨论。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教研室 余国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书剑
|
2004-6-8 19: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对应佳篇
关于方证对应的再讨论
老师:我室上次讨论了方证对应的优越性,以及实行方证对应的简捷方法——紧紧抓住张仲景所描述的特征性症候。同时我还强调,江老十分推崇方证对应,但绝无丝毫贬低辨证论治之意。他认为两者本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情;两者割裂用之则俱伤,合而用之则俱美。为什么这样说呢?江老曾经解释到:辨证论治讲究理、法、方、药的连贯性,而“理”居首位——阐明医理即提示病机,庶几“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做到“理明法彰方出药随”。至于方证对应,则要求方药与主证或特征性症候丝丝入扣。因此,倘能在辨证论治时结合方证对应,便容易突出主证并抓住特征性症候,从而遣选高效方药,使辨证论治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倘能在方证对应时结合辨证论治,便容易完整的掌握病机,观往知来,穷理尽性,从而避免机械死板,生搬硬套的流弊。今摘选江老辨证论治与方证对应相结合的医案2则,供大家参考。
案一 大柴胡汤方证。患者,女,66岁。右上腹反复疼痛40 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急行手术。但行硬膜外麻醉时,迅速出现急性循环衰竭,被迫终止手术。越2日,仍高烧不退,腹痛加重,乃邀会诊。症见右胁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少津,脉滑数。《灵枢·四时气篇》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同呕胆。”如以脏腑辨证论之,则为胆热胃实之证,宜清胆泻胃;如以六经辨证论之,则为少阳郁热在里而兼阳明之大柴胡汤证,亦清胆泻胃法也。乃投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一剂热退病减便通,呕苦止。继以清胆和胃调理旬日痊愈。
案二 当归芍药散方证。患者,女,20余岁。妊娠3个月,因每日上班,来回奔走,一日突然右下腹剧痛。经成都某医院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经保守治疗后,右下腹仍经常绵绵作痛。妊娠至7 个月,右下腹痛陡剧,腰痛如折,且有明显下坠感,自觉胎欲堕。当时医院认为若行手术切除阑尾,则无法保留胎儿;若不急行手术,则母子均难保全。然患者和家属均切望两全,遂转乐山求治于余。余宗《金匮要略》:“妇人怀妊,腹中疼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以本方合补中益气汤,治经方与时方于一炉。仅服3剂,腹痛,腰痛均止。若囿于“急性阑尾炎”之西医诊断,而以病套方,滥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则势必坠入仲景所斥“崇饰其末,忽弃其本”之流矣。
进修生甲:妊娠急性阑尾炎,其主症表现为右下腹绵绵作痛,腰痛下坠;其病机为肝脾不和,中气下陷。江老结合方证对应,用当归芍药散合补中益气汤仍奏佳效,值得借鉴。
而案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胁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大便秘结。此与张仲景所描述的大柴胡汤证的特征性症候(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只是部分符合,而非完全相符。但经过病机温习,属于胆热胃实,也就是少阳兼阳明里实之证,所以选用大柴胡汤。这明明是辨证论治,而不是方证对应。
老师:是辨证论治与方证对应相结合。大家知道,方证对应的涵义是“有是证用是方”,其中的“证”字,有狭义与广义之区别。狭义者是指张仲景所描述的某方主治的特征性症候,相符者便可信手拈来,而舍去了辨证的过程。为什么可以舍去辨证的过程?因为张仲景已经提供了现成的精确的辨证论治,后人用不着再去冥思苦想。而广义者是指症候的类型,简称“证型”,乃是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医者在尽量全面的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辨证逻辑,深研病机,准确辨证,且选方精当。
实习生:必须选用经方吗?
老师:首选经方。如无恰当的经方,则选用经验方,疗效卓著的时方;或经方与时方合用。
进修生乙:现在的中医出版物上发表的一些学术经验可不是这样,往往是辨证论治说得头头是道,而选方用药却有两种倾向:第1种,写的是“某方加减”,却加减的面目全非,即使有效或高效,与原方又有多少内在关系呢?第2种,根本没有方名,只是罗列了10几味药物,然后一一解释各药的功效,合用的功效等等,也是说得头头是道,并且都说疗效好。而我喜而学用之,往往效差或无效。不知道是不是我学不得法?
老师:两种倾向都是“有药无方”,这样的“学术经验”,作者当然心知肚明,但是读者的感受呢?读者一看就懂,但用之不灵,便疑窦丛生。不过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形,即看似“有药无方”,但并不是临时仓促凑合药物,而是胸有成竹地相对固定地经常使用之、观察之、修改完善之,千锤百炼,也可能产生一首新的高效方。只有这样,中医学术才有源头活水,而辨证论治与方证对应相结合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进修生乙:“有药无方”者随意拼凑药物,是不遵法度。不守规矩不能成方圆,不利于总结经验,不利于学术交流。更有“有方无药”者,照抄照搬不知加减化裁,完全违背了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之训,更是笑话百出。现在流行“小病进药店”,盲目选购中成药,吃出问题的不少。又如现在炒得沸沸扬扬的“中草药致肾病”,难道可以完全归咎于个别中草药的毒性吗?还有前几年日本出现的“小柴胡汤吃死人”的事件,更令人啼笑皆非。难道是小柴胡汤之过吗?我看说到底是不讲辨证论治,与其说是药害,不如说是人祸。
老师:完全正确!关于日本“小柴胡汤吃死人”事件,我市名医汤一新先生知之甚详。汤氏近年来潜心研究日本的汉方医学,多次应邀赴日本讲学。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写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将我国《伤寒论》中的名方小柴胡汤制成了颗粒剂,被誉为‘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的药物,小柴胡汤成了畅销药。短短几年内,津村顺天堂便成了日本乃至世界瞩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巅峰。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小柴胡汤有不良反应的新闻不断爆出,在日本累计有26人服用后死亡,其结果使顺天堂于1997年破产,2000年津村昭社长被判刑3年。津村顺天堂由小柴胡汤而兴,又因小柴胡汤而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只知道使用中药,忽略了中医必须辨证用药这一精髓。”
汤氏说“中医必须辨证用药”,看似老生常谈,但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我想,临证者若能将辨证论治与方证对应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何愁辨证用药落不到实处呢?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教研室 余国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书剑
|
2004-6-8 19: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对应佳篇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我随胡希恕老师临证之初,常听胡老说:“这个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个肝炎病人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汤证”。并见其开方总是原方原剂量,很少加减,疗效却很好。我感到很奇怪,于是请教胡老。胡老笑着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当时因习惯于用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故对这句话不怎么理解。胡老看透了我的心思,因此常利用星期天给我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其方剂的特点、适应证,这样使我慢慢有所领悟。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体会到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也就是说,有无疗效,是看方证是否对应。例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来说,若已辨证是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发汗法,但发汗的方药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当然不是。中医辨证,不只辨八纲六经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辨方药的适应证。如太阳病治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更具体地讲,除太阳病的特征外,还要详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选用恰当、有效、适应整体发汗的药,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即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都属于太阳病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为某方证。这即《伤寒论》的方证对应的经验和理论。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胡老的教诲,使我逐渐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方剂和其适应证,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自由,临床疗效有了显著提高,也更深刻认识了辨方证的意义。近曾治一婴儿,感冒后只喝水不喝牛奶,家属很着急。西医检查治疗无效,转中医诊治。先以停食着凉给服至宝锭、保赤丹等不效;又以脾虚服健脾汤药治疗月余不效。诊得脉象浮数,苔白润根厚,又症见易头汗出,饮水或喝牛奶后常呕吐……。一看便知是五苓散证,予服一剂,汗止、吐已,但仍不爱喝牛奶,因尚有嗳气、腹胀等症,知此时为茯苓饮证,遂予服两剂而痊愈,转而一天能喝四瓶牛奶。其父母甚是感慨,立志要自学中医。又曾治一青年咳嗽二月,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而剂量、药味越来越大、越多,视其方,多为养阴清肺之剂。诊时症见咽中干,不思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脉沉弦,苔白润。此证乍看是阴虚肺热之咳。实是少阴挟饮之咳,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证,仅服一剂而解。
“执一法不如守一方”,看来是有一定道理。实际也是让人们重视辨方证。古今不少人看到了证和方剂间存在着一定对应关系,重视了证和方剂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希望对证的本质做出科学的阐明。这对发展中医有着深远的意义。
——————录自《燕山医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书剑
|
2004-6-8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对应佳篇
从一个病例谈熟背与理解经典条文的重要性
患者,男,49岁,建筑工人。2002年11月19日初诊。患者近2年来,每当入冬天时感觉胸脘部发凉,面积比手大,晚上休息时喜将两手放于胸脘部,则发凉的感觉好转。出气时舒畅,吸气时难受,食欲不振,进食后胃脘不适,面白少华,身体较瘦,偶尔眩晕,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缓少力。处方:茯苓60g 桂枝40g 苍白术20g 甘草20g。
2002年11月24日复诊:11月19日方服至第3剂时,胸脘部发凉的症状减轻,精神、体力好转,服至第5剂时,胸脘部发凉已消失食欲增强,舌偏暗红,苔薄黄,脉弦缓按之少力。守原方2剂,巩固疗效。
老师:该病人为何用苓桂术甘汤?
学生:(大学三年级,正学《金匮要略》)4人思考良久,皆无言以答。
老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第八条已明文指出:“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该病人不就是如此病机和主症吗?
学生甲:原文说的是“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可这病人是“胸脘发凉比手大”呀?
老师:学经典,背条文,不可死于句下,既要熟读背诵,又要正确理解,更要活学活用,方为良医。
病人:为何我冬天犯病,天气暖和了就没事了呢?
老师:中医讲天人相应,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之病有的与自然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就说您的病吧,“胸脘部发凉”,冬季犯病,这与您的身体阳气不足,冬天之阴寒气盛有关,而夏天阳气盛,有利于你的身体,故不犯病。
病人:哦。
老师:历代名医学习经典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背熟,二是理解,三是应用。强调学习要熟读背诵,由来已久,可追溯到《素问*著至教论》:“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杨上善注云:“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可知习医之道首先应从背诵开始,熟读背诵是基础但是不要停留在“诵”的阶段,而应向正确理解、比较辨别、深明大义、发挥昭彰等理性思维发展。须知背诵这种机械记忆与理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只有书熟才能理明,只有理明才能应用。
例如分析该病人的病情,必须背熟和理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的4条原文,即第八条:“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有的版本为‘掌’)大。”第一条:“其人素盛今瘦……。”第十五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原文说明饮留心下,阳气被遏,不能布达于背,则见背部一处寒冷如手大。那么,阳气不能布达于胸脘,则“胸脘部发凉”,不更好理解吗?其食欲不振,纳呆食少,水谷精微来源不足,则“素盛今瘦”,面白少华。饮阻于中,清阳不开,则“目眩”。阳气不足,水饮停聚,血脉不畅及饮郁化热,可见舌暗红苔薄黄。脉缓少力为阳气不足而推动无力之本脉,不一定“偏弦”也。至于喜将两手覆于胸脘之病位,以虚则喜按,寒则喜温,《伤寒论》所谓“其人叉手自冒心”,此之类也。
仲圣大法已明,主方已备,方证相对,必获良效。且仲圣示人以活法:“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柴胡证如此,苓桂术甘汤证亦如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为智者。
——————————录自《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名师垂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书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