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复制链接]
141
|
0
|
2019-8-20 21: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咳嗽一症,为儿科最常见的肺系疾病之症状,四诊合参,其病因病机多端,故治疗各异。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孙浩老中医为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辨证精准,切中病机,善用经方治疗多种小儿咳嗽,现举5例验案说明如下:
调胃承气汤通腑肃肺治咳嗽
金某,女,4岁,咳嗽6天来诊。因发热咳嗽家长给予感冒药治疗后,热退而咳嗽未愈,咳嗽有痰,烦躁寐差,纳呆,大便已一周未解,舌苔满布黄厚腻。
证属痰湿内阻,腑气不通,治以通腑肃肺。
方药:生大黄5克(后下),玄明粉3克(冲服),制半夏6克,橘红5克,炒白苍术各5克,川郁金10克,炙甘草3克。2剂,隔日1剂服用。
二诊:患儿大便已通,咳嗽已止,睡眠已安,纳稍增,舌苔稍厚,予王氏保赤丸口服巩固疗效。
按:《伤寒论》调胃承气汤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可见此方具有泻热和胃、润燥软坚的功效。孙浩认为,该患儿外感表证后出现烦躁寐不安,便秘等症,属阳明腑实,热虽聚于胃,而未见潮热谵语等证,主以调胃承气汤。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去实;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炙甘草甘平和中;加制夏、橘红化痰燥湿;郁金行气解郁。诸药合用,共奏通腑肃肺止咳之功。
半夏泻心汤降逆消痞治咳嗽
王某,男,6岁,发热,咳嗽,痰多气粗来诊。患儿素体肥胖,昨日贪凉后晚间始发热,微恶寒,无汗,咳嗽,痰多气粗,呕出黏痰,腹胀,大便稀溏量少,其味酸臭,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外感痰食互结,中焦气机痞塞,治以疏风解表,降逆消痞。
方药:淡豆豉8克,薄荷3克(后下),制半夏8克,炒黄芩5克,川连2克,淡干姜2.5克,茯苓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3剂。
二诊:患儿汗出热退,痰少咳减,不呕吐,腹胀消,大便正常,治当健脾化湿。方药:茯苓10克,炒白术8克,薏苡仁10克,炒扁豆8克,制半夏6克,橘红5克,炒枯芩6克,莱菔子5克,甘草3克,大枣3枚。5剂。
按:半夏泻心汤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孙浩认为,该患儿本有痰食内结,加之外感风寒,导致寒热错杂之邪痞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出现发热、咳嗽痰多、腹胀、肠鸣下利、恶心、呕吐等症,故治以淡豆豉、薄荷轻清达表,使邪从汗,并用半夏泻心汤苦降并开,加茯苓健脾利湿,因有外感表邪,故弃用人参,以防闭门留寇。二诊诸症悉解,即以健脾化湿善其后。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羡煞卐旁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