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干祖望教授辨治鼻病经验拾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干祖望教授辨治鼻病经验拾零
[复制链接]
76
|
0
|
2019-8-20 2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干祖望教授1912 年出生于金山县。1916 年进入“南社四子”( 邵力子、柳亚子、姚石子、姚蓬子) 之一的姚石子家塾,博览群书。1929 年随擅长外科、喉科的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名医钟稻荪学医,尽得其传。1933年在金山、松江两县开业行医,以抢救急性喉梗塞的擎拿术名噪一时。1951 年在松江城厢第四联合诊所内首创中医耳鼻咽喉科。1953 年于中央直属机关第二医院皇城根门诊部进修西医耳鼻喉科。历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笔者曾有幸随师抄方学习,试摭拾临证所见干老辨治鼻病经验之零金碎玉,中医人网站转载与同道分享。
1 健脾化痰
《灵枢·经脉篇》曰: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脾胃经脉与鼻窍相连。脾虚酿湿生痰,氤氲上蒙清窍,是多涕症的主要病机之一,李东垣谓: “损伤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及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阳气中气上升鼻管则通实。”脾病可母病及子,反之,肺虚亦可子盗母气。干老私淑东垣,提出“诸窍空清统于土”,宗培土生金、健脾化痰之法常收佳效。如孙某某,女,59 岁,1987 年10 月12 日诊。痰涕两多,饱储颃颡之间,常有拧咯难尽之感,色白,作咳,善泛恶。舌腻而胖,脉细。查: 咽阴性。中州气怯,精微不化津液而泛溢为痰为涕,当从补中化痰,六君子汤主之。处方: 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陈皮6g,法半夏6g,甘草3g,姜竹茹10g,苏梗10g,枇杷叶( 去毛) 10g,5 剂。10 月18 日二诊: 痰涕减少,纳呆肢倦依旧,守方服两月,患者函告明显改善,不易感冒,食欲、精神均明显好转。
2 芳香化浊
鼻息肉中医谓“鼻痔”,良由湿热内生,脾湿犯肺,结滞鼻窍,伏而不散乃成。病邪缠绵,耗伤气血,每致本虚标实。如: 刘某某,女,33 岁,1987 年10 月23 日初诊。一向平安,但今年8 月之后,有感冒引起,脓涕奇多,汗亦蒸蒸而泄,现在左鼻腔在拧涕之际,有异物感,嗅觉正常,头昏,全身乏力,纳食呆顿,咳嗽有痰,睡眠差。查: 两下甲肥大,收缩敏感,两侧俱有息肉存在,舌薄苔,脉平。湿从下困,化浊上凝,清窍久蒸湿浊之中,当然一如陈士铎所谓“芝菌生矣”。汪昂《汤头歌诀》亦云: “肺经湿热,上蒸于脑,入鼻而生息肉,犹湿地得热而生芝菌也。”从芳香化浊入手,为抄捷径: 陈皮6g,白芷6g,半夏6g,薏苡仁10g,茯苓10g,苍术6g,泽泻6g,藿香10g,辛夷6g,佩兰10g,5 剂。患者回当地继续依此方治疗月余,鼻息肉明显缩小,诸症次第减轻。
3 清肺养阴
鼻为肺之外窍。《灵枢·本神》曰: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外台秘要》说: “肺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鼽”。可见,肺气虚寒常致鼻病。然肺经郁热亦不少见。如朱某某,男,27 岁,1987 年10 月13 日初诊。鼻腔鼻翼及其两旁,出现跳跃性疼痛,历5 年之久,四季皆然。鼻中干燥,胸闷气促。舌上经常起疱疹。大便干结,有时带血。查: 鼻中隔严重S 型弯曲,两侧立氏区粗糙,鼻腔黎氏区粗糙,咽峡小血管扩张,舌薄苔,质有红意,脉数。燥气中来,疼出肺窍,其燥也痛也,良以由气盛而攻,即古人所谓“气盛化火”之谓,暂从清泄肺经一试。宗泻白采药。葶苈子3g,桑白皮10g,桔梗6g,黄芩3g,栀子10g,金银花10g,竹叶10g,灯芯草3 扎,甘中黄3g,5 剂。患者明显好转。原方再进10 剂,疼痛已基本消失,喉头干燥有痰。肺火渐熄,以日月之移,多少应顾及清养: 桑叶6g,芦根30g,辛夷6g,生地黄6g,桔梗6g,麦门冬10g,元参10g,白茅根10g,天竹黄6g,甘草3g,5 剂。
4 内外兼治
干老对清代吴师机推崇备至,在临床十分重视外治法的应用。如朱某某,男,39 岁,1987 年10 月16 日初诊。失嗅已一年多。起因于在停的汽车上跌下,枕部受伤并休克,从此即闻不到香臭,同时如其晚上睡眠不佳,翌日必无劲而疲乏怕冷。查: 鼻腔( - ) ,舌薄苔,脉平。鼻聋起因于跌仆之后,良以泥丸受震,祸及畜门,私淑王清任用化瘀法以应付五官之病: 乳香3g,没药3g,桃仁10g,红花6g,蔓荆子6g,路路通10g,菖蒲3g,归尾10g,赤芍6g,5 剂。同时采用外治,承吴师机之遗旨: 辛夷花3g,白豆蔻3g,山奈1g。以上之药,烘燥,研末,取少许包在纱布里,大如黄豆,或花生米大小,塞鼻中,左右交替而塞,每天3 ~ 4 次,每次30min。治疗后初见成效,睡眠好转,嗅觉似在有无之中。坚持治疗3 个月,嗅觉基本恢复。
5 守法守方
初治有效,辨证无误,应守方再进,“宜将剩勇追穷寇”( 毛泽东诗句) ,不可急于求成,朝秦暮楚。“谋后而定,行且坚毅”( 《曾国藩家书》) ,即使病情有所变化,只要病机依然未变,就要守住治则大方向,随证略作加减而已。如谢某某,男,52 岁,1987 年10 月12 日初诊。入秋鼻炎发作,累进15 剂,狂嚏减少,仅仅清晨还有一次,嚏也两三个而已。涕量减少。从而仅呈干燥感但对凉气仍然很敏感。晨起口腔中很不干净。查: 两鼻腔黏膜已正常,少分泌物,舌少苔,脉平偏细。十剂温金之寒,调肺之气,应桴有效,迷津有路,应作曹随,原方: 党参10g,百合10g,细辛3g,桂枝3g,白芍6g,甘草3g,诃子肉10g,地龙10g,乌梅6g,毕澄茄6g,30 剂,症状趋愈。
这是效不更方。亦有不效亦不更方。因为不效的原因在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辨证无疑,治法无误,尽管效来不速,当沉得住气,树立信心,最忌半途而废。再如: 杜某某,女,38 岁,1987 年9 月11 日初诊。十多年以来,每值春秋季节,即头面诸窍奇痒,从而导致狂嚏,涕泪频流难敛,严重时伴以哮喘。查: 鼻中隔严重向左弯斜,两侧黏膜少量小血管曝露,皮肤划痕测验阴性,舌薄苔挟有红意,脉细。过敏之症在《外科启玄》无辜疳疮中曾予论及,总属禀质有关,欲拒其邪,先固其本,所谓本,卫气也。黄芪10g,白术6g,防风6g,鲁豆衣10g,紫草10g,茜草10g,墨旱莲10g,诃子肉10g,蝉蜕3g,12 剂。10 月6 日复诊: 症状岿然不动。思在此期间适为每年中发作得最严重的季节。虽然药力不明显,但高潮之际,似乎相对平稳一些。陈年痼疾,适值高潮,当然不可苛求,原方再进15 剂。症状已显转机。于原方加桑白皮10g,再服5 剂,患者明显好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雪贝贝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