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体会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体会
[复制链接]
178
|
0
|
2019-8-20 22: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新生儿黄疸,又称胎黄或胎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全身皮肤、面目及小便发黄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前者病程较短、后者病程较长。笔者用茵陈汤加减治疗新生儿黄疸多例,效果很好。现举例如下。
例一:宋某,男。出生3天后发病。表现为全身皮肤、面目发黄,小便黄短,高烧不退(T39.5°C),烦躁不宁,腹胀呕吐。舌苔黄腻,质红。观其指纹红紫。其母身体健康,无其他家族遗传病史。诊断为新生儿湿热型黄疸。治当清热利胆,祛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5g,栀子、大黄、黄连、黄柏各6g,半夏3g,竹茹、厚朴、枳壳各6g,神曲、麦芽各10g.服3剂,体温下降,黄疸渐退。继服3剂,黄疸退尽,康复如常。
体会:“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胎儿,故儿生下,面目通身,皆如金黄色。”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受湿热之邪毒。特别是小儿脾胃传输功能低下,湿热容易困脾、内蕴,郁而结之,重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不循常道、外溢,上至头面,下至膀胱,外达肌表,故见全身皮肤、面目黄染,色泽鲜明如桔,小便黄而有热。方中茵陈蒿为利热利湿之圣药,合黄连、黄柏、山栀可清泄三焦之湿热,黄连又可清热燥湿,使湿热从二便分消;腹胀、纳呆、呕吐加厚朴、枳壳行气宽中,佐神曲、麦芽,消胀除满,大黄功在荡涤肠胃中蕴热,通腑散结;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竹茹性寒,尤善止热呕。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利胆退黄之效,但其寒性药物较多,因小儿脾胃虚弱,运化不足,其量不宜太过。
例二:谢某,女。出生时嬴弱,4天后全身出现黄疸症状,其色紫暗,腹胀满,肋下痞硬有块,小便黄,唇舌紫暗有少许瘀斑。其指纹瘀滞紫暗,经诊断为瘀阻型新生儿黄胎。治当活血化瘀,祛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合血腑逐瘀汤加减:茵陈15g,栀子、大黄、生地各10g,桃仁、红花、川芎、桔梗、赤芍、当归、党参、白术各6g,柴胡30g,红枣7枚。服10余剂而愈。
体会:全身皮肤、面目、唇舌发黄而紫,其色晦暗,为湿热瘀阻之象。是因小儿气滞血瘀而致肝疏泄失常,不经常道而外溢全身上下,小儿先天不足,后天不充,气血亏虚气机郁滞血脉不通,而使湿热内蕴,瘀阻积聚。唇舌紫暗,腹胀如臌,腹壁筋脉怒张,胁下痞硬有块,提示血液瘀滞。方中用茵陈蒿汤,意在清肝利胆,泄热除湿。血腑逐瘀汤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牛膝重在活血化瘀通脉,柴胡、桔梗、枳壳利气行血,生地、当归养血滋阴,生地又可凉血清热。二方合用,清湿热而退黄,活血而化瘀,疏肝而利胆,且不伤正。因方中苦寒之品较多,易损伤睥胃,故加党参,白术,红枣以健脾调胃。
总之,新生儿黄疸,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应随证辨治,用药不可雷同。湿热发黄,应以清利湿热为主。瘀阻发黄,应以活血化瘀,清积清热为主,其他证候,也应随证加减,方有奇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亮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