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恶性肿瘤治验3则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恶性肿瘤治验3则
[复制链接]
115
|
0
|
2019-8-20 2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恶性肿瘤患者所具有的湿、热、毒、瘀病理因素在发病学上起主要作用,多为湿浊内蕴、湿热毒瘀阻滞等病机。笔者临证针对湿、热、毒、瘀等因素,在辨证前提下应用利湿、清热、解毒、化瘀等治法,治病求本,祛邪安正,对整体治疗起着关键作用。举例介绍如下。
1 原发性肝癌
马某,男,66岁,1998年8月28日初诊。患者有慢性乙肝病史3O余年,同年3月确诊为晚期肝癌,行肿瘤根治术,术中见多个癌瘤,并见肝硬化(失代偿期)、食道静脉曲张、胆总管下段近十二指肠处狭窄,根治术无法进行而改化疗,经介绍来诊。诊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疲倦,汗多,胃纳尚可,二便调,舌暗红有裂纹、苔少,脉沉细。检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2 l 17nmol·8-1/L,谷丙转氨酶(ALT)l 517 nmol·S-I/L,谷氨酰转肽酶(CCT)1 403U/L,碱性磷酸酶(ALP)389U/L.总胆红素(TBil)29.4~mol/L,直接胆红索(I)Bil)l4.4~mol/L,间接胆红素(IBil)15.0~mol/L,白/球比值(A/G)1.1。西医诊断:肝癌术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断:瘕瘕,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桃仁各10g,香附、郁金、佛手各12g,丹参、白芍、赤芍、穿山甲(先煎)、女贞子各15g,鳖甲(先煎)、龟板(先煎)各30g。每天l剂,水煎服。二诊:服l4剂,诸症稍减,舌质暗红转淡,脉稍弦滑。仍以疏肝理气为法,方用四逆散加减:清热利湿加茵陈、溪黄草、白芍、泽泻、通草、土茯苓、败酱草;活血化瘀加丹参、赤芍、桃仁、泽兰,或以中成药大黄廑虫丸;软坚散结加穿山甲、鳖甲、龟板,或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清热解毒加猫爪草、石上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重楼、贯众,或用升降散(大黄、蝉蜕各5g,姜黄、僵蚕各10g)~减。此后每周复诊,历时数年。2003年2月26日复查肝功能,已接近正常。继续如法服用中药。2006年2月来电告之,病情稳定。
2 膀胱癌
王某,男,74岁。1998年9月24日行膀胱癌切除术并电灼治疗。B超检查示:双肾萎缩,左肾7.4cm X4.0cm、右肾7.9cm X 4.0cm。实验室检查:血肌酐(Cr)188~mol/L,血尿酸(UA)550~mol/L, 总胆固醇(TC)6.52 mmol/L,甘油三酯(TG)2.24mmol/L。既往病史:高血压病20年、慢性结肠炎3年、痛风1年。诊见:睡眠差、夜尿每晚2—4次,怕冷,视物模糊,伴口干、口腔溃疡,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浊内蕴,久郁化热。治以利湿化浊为主,佐以解毒、补肾化气。方用四妙散合革薜分清饮加减。处方:苍术、怀牛膝、黄柏、续断、狗脊、杜仲、山慈菇各10g,土茯苓、革薜各20g,泽泻15g,薏苡仁、桑寄生各30g。每天l剂,水煎服。服7剂,症状均减轻,守方加减调治:湿热偏盛,合茵陈五苓散、六一散(茵陈、滑石、车前草、泽泻、通草、猪苓、茯苓)加减;夜寐差合温胆汤(枳实、竹茹、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夜交藤、合欢皮)加味;口腔溃疡加细辛3g,怀牛膝log;并在辨证基础上,针对异常生化指标治疗:血脂高加决明子、鸡内金、泽泻、荷叶、山楂各15g;UA、cr偏高加苍术、怀牛膝、黄柏各10g,薏苡仁30g;同时以清热解毒治肿瘤,选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各20s,败酱草15g,山慈菇10g。并根据肾萎缩致夜尿频、怕冷等症治以补肾助气化。补肾阳选用桑寄生、续断、狗脊、杜仲、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补肾阴选用生地黄、女贞子、楮实子、桑椹、山茱萸。2006年8月29日复查B超示:左肾9.0cm X4.0cm、右肾8.1cm X4.8cm。实验室复查:Cr、UA、TC、TG均正常。
3 肠道间质瘤
何某,男,63岁,2003年3月14日初诊。患者于1999年4月诊断为恶性肠道间质瘤,即行手术根治,至2003年又行2次手术。术后转诊中医。诊见:下腹重坠感,饭后即有便意,大便偏烂、每天2—3次,双下肢浮肿,伴寐差、梦多、眼眵多、视物模糊,尿频短黄,皮肤瘙痒,舌底溃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示:WBC 3.3×10,/L。RBC3.06× 10 /L, TBil 31.8~mol/L, DBil 11~mol/L。IBil2O.8~mol/L,UA 514~mol/L。证属湿热毒瘀阻滞。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痰、通络活血,方用茵陈蒿汤合茵陈五苓散、六一散加减。处方:茵陈30g,栀子、石上柏、威灵仙、秦艽各10g,茯苓20g,泽泻、猪苓、滑石、路路通、猫爪草、半枝莲各15g。每天1剂,水煎服。服5剂,诸症均减。继续予以辨证治疗:湿热偏盛以清热利湿为主,方以茵陈蒿汤合茵陈五苓散、六一散(茵陈30g,栀子10g,茯苓20g,泽泻、猪苓、滑石各15g)加减;热毒鸱张则清热解毒,选用苦参、败酱草、溪黄草、白花蛇舌草、稀莶草、茜草根等,或升降散(蝉蜕、僵蚕、姜黄、大黄)加味;热不明显则辅以芳香化湿,选用厚朴花、扁豆花、佩兰、藿香、荷叶、石菖蒲;痰热内扰致不寐,用黄连温胆汤加味;病久入络,或热毒迫血成瘀、或痰瘀阻络,治以通络活血,通络选用秦艽、威灵仙、路路通、丝瓜络,活血用桃仁、泽兰、丹参、虎杖;并适当选用抗癌中药,如猫爪草、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半枝莲、石上柏,治疗中能起重要作用。患者坚持数年门诊治疗,病情虽有反复,但总体趋于稳定,各项异常指标趋向正常。复查:WBC 5.4 Xl09/L.RBC 3.34 X 10 /L;除DBil 8.9~mol/L略高于正常值外,TBil、DBil、IBil、UA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至今仍在治疗中。
按:肿瘤存在着不同程度湿、热、毒、瘀 治疗恶性肿瘤,要注重驱邪,或清热利湿、或芳香化湿、或清热解毒、或软坚散结、或活血化瘀.无一不是驱邪治本,邪去正安。在治疗肿瘤诸法中,解毒法具有关键地位。笔者认为, “毒”之范围较广,中医所言自然界非时不正之气,是广义之“毒” ,而狭义之“毒” .一是能引起较大范围发病、发病人群症状相似、起病快、传变迅速、病情重的强烈致病因子,相当于“疠气” ;二是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中的致病因素,持久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湿毒、热毒、寒毒等。有些患者客观症状少,但各项检查却异常,如血脂、尿酸、肌酐、肝功能等。亦皆属于“毒” 。笔者临证根据肿瘤患者存在湿、热、毒、瘀等因素,采用利湿、清热、解毒、化瘀等治法。例l为高龄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但胃纳尚佳、二便调、夜寐安,在整体辨证前提下,以舌、脉象作为辨证要点,并参考实验室指标。辨病与辨证结合。病情稳定时治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为主;肝功能指标偏高时,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解毒法贯穿于治疗全过程。病情虽出现反复,经过治疗及配合合理饮食、规律生活起居、乐观积极的态度,带癌生存,使病情趋于稳定。例2膀胱癌根治术后合并双肾萎缩,历时6年余,辨证属湿浊内蕴,久郁化热,治以利湿化浊为主,佐以解毒、补肾化气,以四妙散合革薜分清饮加减。其问病情虽有反复,但总体趋于稳定,双肾萎缩亦得到明显改善。例3为恶性肠道问质瘤患者,行2次手术根治,表现为下腹重坠感,大便偏烂、每天2—3次,双下肢浮肿,伴寐差、梦多、眼眵多、视物模糊、尿频短黄、皮肤瘙痒、舌底溃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湿胜则濡泄,故大便偏烂;湿从下受,故双下肢肿;湿热阻滞上焦则见眼眵多、视物模糊;湿热下注则见尿频而黄;痰热内扰可见寐差、梦多;皮肤瘙痒、舌底溃疡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热毒浸淫之象。《灵枢·五变篇》日: “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胃肠道肿瘤是因肠胃恶、邪气留止、邪气蓄积所致,故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痰、通络活血为法,并结合生化辅助检查.整体辨证。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指标下降至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妇科
开飞机的穷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