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王士贞治疗鼻病经验介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王士贞治疗鼻病经验介绍
[复制链接]
147
|
0
|
2019-8-21 05: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王士贞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曾任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教授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诊治耳鼻咽喉科疾病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注重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王教授根据耳鼻咽喉科特点,强调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1 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王教授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耳、鼻、咽喉虽位于人体头颈部,为外在独立器官,但其经络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联系。此外,耳、鼻、咽喉俱为深在孔窍,须借助特殊器械观察,由此决定了耳鼻咽喉学科既具有中医学一般共同特点,又有专科特点。所以,耳鼻咽喉科疾病应从不同角度及层次对患者病史、病情、症状、体内外环境作详细而周密分析,才能取得正确诊断。王教授尤其注重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是对耳鼻咽喉部位经四诊取“症”辨证,如鼻黏膜肿胀而色淡,多为肺气虚寒或脾气虚弱;鼻黏膜肿胀色暗红,鼻甲凹凸不平,多为气血凝滞;鼻黏膜红肿较甚,涕黄稠量多,为胆经火热等。因此,王教授认为,辨耳鼻咽喉疾病,应从整体观出发,透过局部症状、体征变化,找出脏腑功能失调所在,并结合机体病机变化与局部相联系予以辨证,才能全面而准确。
1,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王教授认为,辨病,既辨中医的病,也要辨西医的病。中医耳鼻喉科医师既要运用中医理论,从整体观出发,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结合地域、季节、气候及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判断疾病性质;又要从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生理、解剖等方面,依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明确疾病诊断。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辨证要认识疾病,但辨证则不必拘泥于病。证是动态的演变,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故即使尚未明确诊断的疾病,仍可以辨证分析处理,这也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在辨证论治中之所长。
2 善用通窍法
鼻位于头面正中,属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为清窍之一,鼻又为一身血脉所经,故鼻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 《灵枢·脏腑病形篇》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所以,脏腑功能健旺,清气上升于头面部,则鼻窍通利;若脏腑功能失健,清气不升,鼻窍失于濡养,则易受外邪侵袭或因清气不升,浊邪干扰,邪毒滞留窍道,而形成鼻的各种疾病, 《医林绳墨》谓: “盖浊气出于下,清气升于上,然而清浊之不分,则窍隙有所闭塞者焉。”临床常见鼻病有鼻窒、鼻渊、鼻鼽等,主要症状为鼻窍闭塞不通等,针对鼻病症状特点,王教授多采用通窍法。通窍法,即用具有轻清、辛散、芳香、走窜药物,治疗清窍闭塞类疾病,透邪外出,除湿化浊,疏畅气机,清除壅滞,从而达到鼻窍通利的目的。并根据不同鼻病的病因病机,选用通窍药,常用芳香通窍、化湿通窍、温阳通窍及行气活血通窍等治法。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理探源
中医资源
莎拉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