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中风阳闭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中风阳闭案
[复制链接]
174
|
0
|
2019-8-21 05: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木工刘某,61岁,平素血压偏高,1970年秋日晚膳之际,突然昏仆,急请西医出诊,用降压镇静药,嘱其迅速入院。家人不愿,翌晨请何氏诊治。病者僵卧神昏,发热(38.6℃),息鼾痰鸣,呼之若有反应,口噤,撬视之,舌歪,质绛,苔黄腻浊,与之水,尚能吞咽,半从口角外流,推之,左肢能伸屈,而右侧若废。血压24/147kPa(180/110毫米汞柱),脉数(102次/分),左弦,右滑大。此风火夹痰,奔腾莫制,中脏腑重症也,急投苦辛大寒沉降之品,佐以潜阳熄风,涤痰开窍:石膏30克、滑石30克、寒水石30克、磁石30克、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羚羊角45克、钩藤15克、川贝9克、秦皮15克、草决明18克、蒺藜18克,冲竹沥一盅,姜汁少许,和至宝丹一丸,少量频灌。
再诊:体温降至375℃,血压229/147kPa(172/110毫米汞柱),面赤稍减,神识略清。前方加菖蒲、竺黄各9克。
三诊:热退(369℃),血压227/136kPa(170/102毫米汞柱),神识渐清,闻言会意,脉数减(86次/分),舌绛转红,苔仍腻浊,壮火渐戢,痰浊未清,转方以涤痰为主,清火熄风为次:半夏12克、茯苓9克、竹茹18克、橘红6克、枳实9克、胆星9克、竺黄9克、川贝9克、羚羊角3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菖蒲9克,冲竹沥一盅,姜汁少许,和猴枣牛黄散一支(连用四天)。
七诊:神识颇清,能自诉头痛目眩,耳中鸣响,但言语謇滞,入暮神烦,睡则息鼾,时有呻吟太息。舌苔退薄八九,舌质干红,右脉颇敛,左手弦劲,血压未续降〔229/136kPa(172/102毫米汞柱)〕,风火之势渐平,浊痰胶结,仍恐余烬未息,拟滋下清上,标本同治之法:龟板30克、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阿胶15克、白芍18克、川贝9克、竹茹15克、竹叶卷
心20条、生地24克、麦冬15克、桑叶12克、菊花12克。
此后悉用此法加减,或增二至以益肝肾,或合沙参、石斛以养胃阴,便秘则加李仁、麻子,心烦则加黄连、朱砂,不杂一温燥。调理半月,寝食均好,头目渐清,惟口歪未正,语言不利,右半身不遂依然,脉缓(68次/分),左手仍弦,舌质淡红,血压缓慢下降在20~213/128~133kPa(150~160/96~100毫米汞柱)之间,拟峻补肝肾,养血活络,仿地黄饮子意:熟地24克、萸肉12克、巴戟12克、苁蓉15克、麦冬15克、首乌15克、玉竹24克、五味子6克、远志9克、菖蒲9克、牛膝12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地龙6克。
此方服至25剂,口舌之歪斜者转正,神识清朗,言语如常,右足能着地,惟行走不便,右上肢仍萎软不举。前方去菖蒲、远志、五味,加黄芪60克,桑寄生15克,隔日一剂。又三个月,肢体完全恢复正常,惟右手握物无力,嘱其常用黄芪、黑豆、桑寄生、大枣代茶,逾年竟能手持刀斧,重操旧业。至今24载,年过80,健康良好。
[评析] 古今方书,皆分中风为闭、脱两大证型。临床所见,闭证多而脱证少,初起即出现脱证者更少。常见之脱证,实由闭证发展而成,内闭至极,乃急转而为外脱,此“重阳必阴”之理也。故闭证救治得当,可以避免脱证之发生。
方书又将闭证区分阴闭与阳闭,其实不必拘泥。阴闭并非阴寒之证,仅其所出现之外证,与阳闭相较,有动静之稍异,即风、火、痰三者,孰为主次而已,其为实证则一也。《内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此时并走于上之气血,已转化为邪,并非正常之气血,故《金匮》亦揭示此为实证也。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治中风一案云:“痉盛神昏,风淫火炽极矣。夫内风多由火出,欲熄其风,必须镇逆。”王氏针对“气血并走于上”之病机,提出镇逆一法,确有真知灼见。此例乃仿其法,用《金匮》风引汤取诸石药之悍滑疾,大寒沉降,直折风火上腾之威。而方中又汲取叶天士治某妪中风一案,所用“苦降辛泄”法加入秦皮、草决明、蒺藜、钩藤等药,整体大用,故屡收捷效。
闭证得开,险浪得平后,多数患者有后遗症,以偏瘫失语为主。王清任认为,人身有十分元气,若亏损五成,则不能周流全身,于是半身不遂,故立补阳还五汤,以补其元气,使归还所亏损之五成也。近年此方被广泛用于中风瘫痪之治,甚至有定为中风后遗症之治疗常规者。然数十年来临床所见,此症属气虚夹瘀者,仅十之三四,而阴虚阳亢者,则超过半数。盖内风萌动根源,乃人身阳气之变,且患者多是中年以后,经云“人年四十,阴气自半”,加之烦劳操持,精血暗耗,肾阴不足,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陡化内风,而成大厥。厥回神醒之后,标症暂解,而阴亏之本质未变。肾阴不荣舌本,故言语艰謇;肝肾精血不足濡养筋骨,故肢痿若废。刘河间有地黄饮子一法,为此等证而设。然此际临床见证,多有虚阳尚伏于肝脏、瘀血又滞留脉络,故投剂不宜过温,补养剂中又须兼活血祛瘀。故将地黄饮子去桂附之辛温助火,更酌用性质和平之当归、鸡血藤以活血祛瘀。王道之方,利于久服,虽无近功,却收良好之远期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肝病治疗中心
黑巧克力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