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五苓散治秋泄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五苓散治秋泄
[复制链接]
92
|
0
|
2019-8-21 05: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
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简称秋泄),常用此方。秋泄系小儿秋冬季最常见之腹泻,为感染轮状病毒所致,常见于6~24个月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三多”(即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数多),为自限性疾病。然处理不及时,亦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肾常不足”,最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湿胜则濡泄”,《难经》曰:“湿多成五泄”,皆直言病因。然石氏认为,小儿秋冬季脾胃每易为寒湿所困,故而秋泻系小儿脾肾两虚复感寒湿入侵,导致肾虚无以暖脾,而致脾运失常发生泄泻,与一般的小儿泄泻有着显著区别。因五苓散能温肾健脾,化气利水,故用治该病,似切实用。
方中以泽泻渗湿利水为主,猪苓、茯苓帮助利湿,复以白术健脾,则能更好发挥运化水湿之作用;桂枝一药,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以利水。然临床运用时,石氏常在此方基础上辅以葛根升清降浊,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同时配合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亦常根据小儿脾肾不足之生理特点及《本草纲目》云其可“治肾泄”之记载,增入补骨脂一药,疗效有所加强。石氏认为,五苓散不惟治秋泄有殊效,随证加减,治四时之腹泻,亦能获取良效。如呕吐明显者加藿香、竹茹;高热烦渴加知母、木瓜;大便腐臭加山楂、谷芽;四肢发凉加制附片、官桂等。
石氏认为,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泄,疗效确切,可作专剂观之。
病案举例:姚某,男,10个月大,2002年12月13日初诊。20多天前因腹泻水样便而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诊断为“秋季泄泻”,予双黄连颗粒、思密达、乳酶生口服,静脉补液,始终不能治愈。刻诊:腹泻水样便,每日达10~15次,且量多,神疲纳少,呕吐腹胀,舌淡苔白,指纹淡红。此脾肾内虚,外受寒湿,湿邪困脾,发为泄泻,当温肾健脾,升清降浊,予五苓散加味。处方:泽泻12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3克,补骨脂6克,车前子6克(包煎),葛根10克,藿香6克,木香6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甘草3克,水煎频服。两剂后腹泻停,呕吐止,精神转佳,已喜进食,病告痊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医理探源
冥朝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