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王士贞教授治疗小儿耳胀病经验介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王士贞教授治疗小儿耳胀病经验介绍
[复制链接]
142
|
0
|
2019-8-21 05: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王士贞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O余年,擅长治疗耳鼻咽喉科疑难杂症,尤其治疗小儿耳胀等疾病临床经验丰富,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以辨证治疗为要。注重局部辨证
耳胀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症的耳窍疾病,常伴有自听增强、耳内胀痛等表现。本病为小儿常见病,多于感冒后发病。病机特点是风邪侵袭,经气阻塞,水湿停聚,窍闭耳聋,若治疗不当,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则发展为耳窍闭塞之耳闭证。由于小儿患病后,常未能及时主诉耳胀症状,往往因家长发现患儿听力障碍才就诊,甚至有些就诊时已发展成耳闭证。治疗耳胀首先要辨清发病之新久、虚实,辨证用药。本病初期耳堵塞感较甚,耳内微痛,或兼见头痛发热、鼻塞涕浊,或兼见咽红痰黏、口干口苦。局部检查可见鼓膜潮红或有液平面,鼻黏膜红肿,此多为风邪外侵,热邪困结于内。耳胀后期,耳堵塞感逐渐减轻,鼓膜已无明显充血,可伴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等全身症状,此为邪热湿浊渐去,但余邪滞留,虚实夹杂。
2 早期疏风祛邪为主。后期重在健脾利湿
耳胀基本病理为中耳积液致耳胀、听力下降。从中医角度来看,耳胀形成是由于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水湿停聚,窍闭耳聋。王教授认为,要消除中耳积液,重在祛除病因。初期治疗宜疏风祛邪,助中耳积液消散,常用柴胡、菊花、蔓荆子、蝉蜕、地龙、白术、土茯苓、泽泻为基本方,辨证加减运用。方中柴胡、菊花、蔓荆子3药合用,轻清上行,善解头目官窍之风热,其中柴胡宣透疏达,清泄少阳之邪,疏理气滞,调畅气机;菊花疏散风热兼能清肝,甘寒而不伤阴;蔓荆子凉散头面之邪,清利头目尤胜。地龙、白术、土茯苓、泽泻利湿通窍除积液。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易伤,故小儿耳胀病常伴饮食不香等脾胃气虚并湿困证,王教授治疗本病还强调健脾利湿法。另外,小儿耳胀病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后经抗生素及激素等治疗,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副反应,出现脾胃运化失常的表现,日久而成脾胃气虚,水湿运化失常。因此,王教授对此类患儿,强调健脾利湿、升清化浊为主,以促使中耳积液消退。同时,健脾益气方药可增强患儿免疫功能及抵抗力,防止耳胀复发,常用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以健脾利湿,托邪外出。本病鼓膜虽无充血,但有混浊、标志不清,说明湿浊滞留耳窍,宜配合利湿之品,加用土茯苓、薏苡仁、白术、泽泻等;浊涕黏白者,除用苍耳子散外,还常配用藿香、佩兰,两药芳香化浊之力较强,又有和中功效,对久病脾虚者尤为适宜。
3 耳、鼻、咽喉诸窍疾病并治
耳胀病位虽在中耳,但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除中耳病变外,常合并鼻窦炎及咽喉炎。名医尤在泾早对“耳一鼻窍并病”有所认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尤在泾医案·耳病》载: “肺之络会在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俱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聋耳呜不闻声音也。”故王教授在治疗本病时,强调耳、鼻、咽喉诸窍疾病并治,通过治疗耳部及其相关疾病,达到彻底治愈耳胀之目的。常选用柴胡、菊花、蔓荆子、蒺藜、石菖蒲等疏风散邪、清头目利耳窍;辛夷、白芷、苍耳子芳香通鼻窍;藿香、佩兰芳香化浊,醒脾通窍;玄参、射干、毛冬青、岗梅根、黄芩等清利咽喉。诸药合用,耳鼻咽喉诸窍通畅,耳胀病除。
4 配合局部治疗提高疗效
小儿耳胀病是以耳部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耳病,由于耳鼻咽喉诸窍经气痞塞,致水湿停聚耳窍。王教授特别强调外治法在本病中的应用,注重疏通局部经气,使邪有出路。如合并鼻窦炎脓涕多者宜行鼻窦负压置换、中药雾化吸入,内服中药煎煮以蒸气熏鼻,滴鼻灵(本院制剂室监制的纯中药制剂)滴鼻,耳穴贴压,鼻、耳超短波理疗等;如合并咽喉炎、鼻咽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应积极治疗咽喉疾病,在内服基础上配合中药雾化喷喉、扁桃体啄治法、扁桃体烙法等,必要时行腺样体刮除术治疗。如积液量多、黏稠难以自行排出,可配合鼓膜穿刺抽液或鼓室置管。
王教授治疗本病以专方为主,随症加减,内外合治,常获较满意的疗效。患儿经治疗1周后,耳胀、耳闷症即有改善,但需经过一段时问的治疗,中耳积液才能逐渐消退,复查时发现听力好转,但声阻抗检查仍为B型曲线,此时宜辨证守方,久服方可消退中耳积液。
5 病案举例
余某,女,1O岁,2003年3月7日初诊。双耳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1月。患儿素体较虚,卫表不固,常伤风鼻塞,1月前感冒后鼻塞流涕加重,曾用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效。诊见:双耳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 自听增强,鼻塞、流黏涕,口微干苦、不欲饮,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滑数。检查:双耳鼓膜潮红、浑浊、标志不清;鼻甲肿大,鼻道有黏脓涕,咽后壁有少量分泌物附着。纯音测听示:左耳轻度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39dB;右耳中度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47dB。声阻抗检查为双耳B型曲线。西医诊断:化脓性鼻窦炎;双耳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鼻渊,耳胀。证属脾气虚弱,湿浊余邪困聚清窍。治宜祛浊散邪,健脾利湿,芳香通窍。处方:柴胡、菊花、蔓荆子、辛夷、白术、地龙、白芷、五爪龙各10g,甘草、蝉蜕各5g,茯苓、泽泻各1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即行鼻窦负压置换治疗1次。并嘱回家后用滴鼻灵滴鼻,每天3~4次;配合中药蒸气熏鼻,每天1~2次。3月14日二诊:患儿鼻塞流涕减轻,听力提高,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略滑。检查:右侧中鼻道内仍见脓性黏性分泌物,双耳鼓膜潮红。上方去五爪龙,加蒲公英15g,石菖蒲10g,蝉蜕加至10g,以增强祛湿浊通清窍之力,外治仍以滴鼻灵滴鼻及蒸气熏鼻。3月28日三诊:服14剂后,患儿听力明显提高,仍有自听增强,鼻塞流涕。检查:鼓膜潮红减退,鼻道少量黏涕。察其舌淡红、苔白,脉细。辨证属耳胀后期,听力已提高,风热邪毒渐减,脾虚之象渐显,且虚实兼夹。治以健脾利湿为主,兼疏风通窍,方以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太子参、茯苓、白术、防风、辛夷、地龙、石菖蒲、蝉蜕、蒲公英各10g,甘草、白芷各5g,薏苡仁15g。7剂。4月4日四诊:右耳仍有堵塞感,鼻塞明显减轻,流涕减少,口不干,纳食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滑。检查:双耳鼓膜潮红呈橘红色,双侧鼻黏膜充血,双下鼻甲稍肿大,鼻道内未见引流。电测听检查示:左耳听力基本恢复正常,右耳听力较前提高约1—2dB。听力提高缓慢,考虑鼓室仍有积液,建议患者行右耳鼓室穿刺抽液,但患者拒绝行穿刺治疗,故仍守前方加减,继续治疗1月,患儿听力逐渐正常,无耳胀、耳闷及自听增强等症状。检查:鼓膜无充血及浑浊内陷,鼻甲肿大明显减轻,鼻道少量鼻涕。纯音测听示:双耳听力恢复正常;声阻抗检查为双耳A型曲线。
按:本例患儿鼓膜潮红,流涕黄稠,舌苔微黄,脉弦细略数,辨证为湿浊余邪较盛,故治以祛邪为主,重点是祛湿浊散余邪,佐以健脾利湿。基本方中柴胡、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散余邪,升清阳而祛湿浊;辛夷、白芷、蝉蜕、地龙散邪化浊通窍;五爪龙、茯苓、白术、泽泻、甘草益气固表,健脾利湿。三诊患儿耳胀堵塞感渐减轻,听力逐渐提高,鼻塞流涕也逐渐减轻,湿浊余邪渐除,故治以健脾利湿、芳香通窍为主,意在扶正祛邪,托邪外出,以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酌加蒲公英、薏苡仁利湿排脓;辛夷、白芷芳香化浊通窍;蝉蜕、地龙以加强祛邪通窍之力。全方健脾利湿而不过燥,扶正祛邪通窍。后以基本方为基础,或加佩兰、藿香同用, 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功,或加桑白皮宣肺祛邪。本例以专方为主,随症加减,并配合滴鼻灵滴鼻及蒸气熏鼻、鼻窦负压置换等外治法,如此内外合治,多途径给药,故取得显著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妇科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