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李宜瑞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介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李宜瑞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介绍
[复制链接]
67
|
0
|
2019-8-21 05: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李宜瑞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科教学和临床工作30余载,尤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重视望诊色症合参
李教授临证颇注重望诊。一是从神、形、动态获得整体印象;二是观察面色、舌苔、咽喉、鼻甲黏膜、山根等,侧重望色,而色症合参。
1.1 望山根 山根位于左、右侧目内眦的中间。《幼幼集成》云: “山根,足阳明胃脉所起”。大凡小儿脾胃无伤,则山根之脉不显现,若乳食过度,胃气抑郁,则青黑之纹横截于山根之位。李教授认为,山根青筋出现,一般反映了小儿脾胃薄弱的体质状况,并常伴见太阳穴青筋、唇四白青灰等。此类患儿消化力弱,常有积滞,易于外感而痰嗽偏胜。曾于门诊观察山根青筋显露之患儿,其辨证确与脾虚食滞、痰浊阻肺有关。山根属脾,青为肝色,山根显青筋,乃木乘土,色症合参,为脾虚不能抑肝,金弱不能制木,为肺脾两虚之候;小儿脾胃虚者可见青筋显露,因小儿脾常不足,肝气有余,土虚则木乘之故。
1.2 望鼻甲黏膜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简称复感儿)多见鼻甲黏膜苍白。李教授认为,鼻为肺之窍,助呼吸,居中属土归脾,望之可辨脏腑之虚实盛衰。鼻孔是清浊气出入之通道,外邪首犯皮毛及清窍,故望鼻黏膜可知肺脾虚实。鼻甲黏膜苍白多为肺虚,此类小儿平素易感冒,且反复发病。常选用辛夷花、苍耳子等宣通鼻窍,同时健脾补肺以治其本。
1.3 望面色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日: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故五脏安和则面露正色,一旦罹疾必见各种邪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凡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变化而反映于外,加之面部皮肤薄嫩外露,易于观察。临床常见复感儿肺脾两虚者,多表现为面色萎黄或淡黄无华、精神欠佳、易疲倦等。
1.4 望舌苔舌诊乃中医诊法特色之一,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此外肺、肝、‘肾经亦直接或间接与舌有联系。观察舌象变化,可了解病位深浅、病势进退、邪正盛衰、病邪性质。李教授临证除细心观察患儿舌质、舌苔变化外,还注意有无红点、芒刺、瘀斑及分布、舌下静脉充盈曲张等。如舌见红点芒刺显示肺经有热,故稍佐凉药以清之;舌苔厚腻乃湿困积滞之征,治以化湿消积等法。
1.5 望咽喉喉为肺系,咽属胃系,咽喉乃肺之关口,呼吸之通道。外邪侵袭人体除犯皮毛外,则从口鼻咽喉而入,引起咽喉发干、发痒或红肿作痛。李教授主要望色泽、形态变化及有无脓点、假膜等。咽喉红肿者属实热;如红肿高突,吞咽困难且发热者,乃风热痰火壅滞;若咽痒咳嗽,El中和,多为风邪,常选用蝉蜕、防风、僵蚕、桔梗等疏之。
2 治病求本咳从脾论
各种原因引起肺气升降失常均可致咳喘。小儿多见于脾胃功能失调。李教授认为,有一分积即留有一分邪,积消则邪祛,故从脾胃辨治咳喘。《杂病源流犀烛》云: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即是对复感儿的概括。《素问·经脉别论》日: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小儿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则化为痰浊,致肺失滋养,而肺脾两虚,此乃土虚不生金。虽病标在肺,其本在脾,故治法宜益脾健运。脾健胃和,水谷精微上输养肺,肺气舒展,复其清肃则痰浊自降,此为治病求本,咳从脾论乃培土生金法。
3 侧重体禀因地制宜
李教授注重小儿体禀和病情。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凡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虚耗迁延难愈者,宜扶助正气,用药要顾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胃气未充,对药物反应较敏感,宜选择性味平淡、易接受之品,并嘱少量多次分服。如防治复感儿,李教授认为岭南四季湿热皆盛,患者腠理疏松,出汗过多,易伤气阴,长期生活此地之人,脾胃功能多呆滞,加之贪凉饮冷、冒雨涉水、喜吃海鲜等,故阳热、阴虚及气阴不足体质多见。患儿多在本虚基础上发病,夹滞、夹湿、夹痰、夹热,由外邪诱发,表现虚实兼夹,病程迁延。治疗宜从4'JL生理病理着手,结合岭南地域、气候特点辨证,自拟复感宁治疗复感儿肺脾两虚兼夹湿滞者,并应用岭南特色中药材,如五爪龙补脾益气,祛湿化痰;芒果核行气散结,化痰消滞;毛冬青祛瘀通脉,化痰止咳。
4 组方精当药简力宏
4.1 轻清平和小儿脏腑娇嫩,用药宜轻灵,勿使过剂,不犯胃气,贵在轻清、平和。因质轻能人肺,气灵善透邪。一则治上焦之邪,非轻不举;二则轻可去实,不使伤正。李教授喜用金银花、扁豆花、薄荷、连翘等,诸药性味轻薄、轻灵活泼,皆为宣肺透邪、宣畅肺闭之佳品。如连翘清热解毒又有透表之力,服之可得微汗,表邪肺热并除;薄荷辛而发散,凉则清利,消风散热;蝉蜕轻清,开肺散风。
4.2 寒热有度肺为娇脏,恶寒喜温,但又畏火喜清,肺守中和之性,既恶寒亦恶热。治寒证当以热药,但不宜大热,以免热耗肺阴;治热证当以寒药,但不可过寒,以免寒伤肺气。五爪龙甘微温,功似黄芪但甘温而无黄芪之燥热;薏苡仁甘淡微寒,其微寒之性能制五爪龙之温;毛冬青徽寒,清金泻肺,化痰止咳,清肺功效不亚于黄芩,而无苦寒之弊。
4.3 宣肃并举肺主宣发、肃降,若升降失调则气机不畅,或肺气失宣,或肺气不降,出现喘咳等症。肺为清脏不留邪气,故调畅气机,使壅滞肺气得宣,上逆肺气得降,宣肃并举,升降同调,以顺其机制。李教授喜用三拗汤,以麻黄宣肺散邪,苦杏仁肃肺止咳,降中有宣而达止咳平喘之效。杏苏散中枳壳理气降逆,配桔梗行气祛痰;桔梗宣开肺气,化痰利气,又载药上行,能引苦泻峻下之品,气通则调达舒畅。止嗽散中桔梗之升,白前之降,荆芥之辛散,紫菀、百部之润收,组方清宣透达,舒展气机。
4,4 标本同治 治咳以化痰理气为法。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日: “补肺不补脾,非其治也。”李教授治咳肺脾同治,治以宣肺化痰,益气健脾。常用蒲公英泻火而不损土;甘草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标本同治;鸡内金宽中健脾,消食导滞;薏苡仁益脾祛湿,培土生金;茯苓补脾阴,土旺生金。
5 治养结合调护有常
李教授认为,小儿饮食、生活起居的调护,对防治疾病及康复至关重要。人赖五味以生长,五味化五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不注意饮食调摄,养成偏食厌食等习惯,使五味太过或不及反害五脏,引发疾病。强调食贵有时、有节,而饮食忌口尤不可忽视:海鲜鱼蟹易致过敏而诱发咳喘,使其难愈;滋腻厚味如肥肉、巧克力、奶油等及五味偏嗜即过咸、过酸、过甘、过辛之品,若失于调和则可助湿、生痰、化热,而引发咳喘;生冷饮食刺激气管引起咳嗽,且损伤卫阳,降低人体抵抗力,感受外邪,并且易伤脾胃阳气,致寒饮痰湿内生,引发咳喘,反复不愈。对小儿生活护理也要注意头凉背暖足暖及肚腹保暖等,既避因寒受邪,也不应过暖而多汗。总之,饥饱合宜,寒暖适度,调护有常,乃益于脾胃健运而生化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