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刘韵远治疗胸痛、小儿腹泻、一氧化碳中毒及黑热病验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刘韵远治疗胸痛、小儿腹泻、一氧化碳中毒及黑热病验案
[复制链接]
226
|
0
|
2019-8-21 05: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刘韵远,1917年出生,河北省邢台市人,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治呼吸、消化等疾病。中医世家、1944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拜名医施今墨为师。取得北京市卫生局中医师开业执照。继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进修儿科。1951年参加北京儿童医院工作。历任本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特级专家、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院内外医、教、研工作擅长中医儿科、内科呼吸、消化、心肾、发言、营养不良等疾病诊治。尤以呼吸专业为著称。著有《刘韵远临证荟革》、《名中医治疗小儿常见病百问》等书籍、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 徒弟李桂茹、闫慧敏。现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
以下为中医人网站www.tcmer.com编辑整理的刘韵远治疗胸痛、小儿腹泻、一氧化碳中毒及黑热病验案,原文出自刘韵远教授之女刘景惠发表于北京中医杂志的《刘韵远治疗小儿高热验案》。特此声明。
胸痛案
石某,男,64岁。1978年11月3日,突发胸痛,每昼夜胸痛发作20余次,在某医院检查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虽予吸氧、输液治疗,但未缓解,患者仍觉痛苦难忍。症见面色咣白,唇色紫暗,额上有汗,呼吸微弱,语音低微,脉沉细欲绝。辨证为心阳衰微,阳气欲脱。立法:益气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朝鲜参l0g,黑附片12g,水煎频频给药温服。2日后复诊,汗止,面色红润,脉弦细,唇转暗红,语音清晰,精神好转。继续服药1个月后,食纳正常,脉沉弦细,胸痛每昼夜犯7—8次,时而胸闷气短,胸痛阵作,手足不温,大便3—4日1行。此乃阳气已复大半,但胸阳仍未振奋,阴寒闭塞于内,阴乘阳位所致。再拟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宣通胸阳,佐以参附汤,温阳防脱。3剂后,手足转温,唯胸闷憋气,胸痛时发时止,但程度已明显减轻。拟宣通胸阳,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半年,自觉症状已不明显。随访1年,状若常人。
胸痛一症,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吴老认为,胸痹心痛,胸阳不振,痰涎壅塞之病常见于年高之人。心居阳位,属少阴心经之脉,心主血,血属阴。年高之人,新陈代谢迟缓,阳气衰微,津液蒸化之能减退,而生痰浊。阳虚胃气亦不能下降,则浊阴上泛,故而皆停于胸府,造成阳虚阴寒之证,进而浊阴上泛,血行缓慢,导致阴血凝固,胸痹血瘀。故云胸痹乃包括上焦阳虚,即心阳虚也。阳虚又分轻重,轻者为胸痹血瘀,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重者则要以温通胸阳、芳香化湿为主。阳虚邪实,虚则应补,寒则应温,痹则应通,为治疗的基本法则。在辨证施治时,必须注意“补”与“通”的关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小儿腹泻案
郭某,男,10个月,身热腹泻1月余。患儿初泻时,便下腥臭色黄,质稍稠。曾到某医院治疗,投以“黄连素”片,初服泻减,久服泻不止,纳食愈差,大便水样清淡稀冷,利而不臭。近10余日,诸症日重,腹泻日行10余次,夜卧汗出淋漓,口干喜饮,手足躁动不安,不寐易惊。诊察可见,患儿面黄少华,神疲气怯,身体瘦弱,额上虚汗淋漓盈手,啼声低微,腹胀,肠鸣音亢进,唇淡而干,手心发烫,爪甲不荣,四肢微颤似欲抽搐,舌暗红苔白少,脉纹莹莹淡薄浅红,观其形体羸弱已甚,大有不胜之状。辨证为:脾虚阴火。治宜甘温除热,投以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合生脉饮,方中重用参、芪、术、草。服药3剂而愈。
吴老认为,本例患儿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脾虚下陷的大便泄泻;一是心胃阴火上冲的身热烦渴。在治疗上西医妄用苦寒之品,如“黄连素”之类,更伤脾阳,泄泻愈重,故合用附子理中汤,以期温阳补虚;而泄泻日久必伤阴津,患儿出现烦渴喜饮等阴津亏耗之证,故加用了益气养阴之生脉饮,养护阴津,呵护正气。李呆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指出:“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扭不足所致也。”其补中益气汤用药之意,正如李呆自作方解所云:“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Jb火亢盛,而乘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药为用。……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丐,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故用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诸药合用,共奏甘温除热之功效。至于附子理中汤和生脉饮的加减应用,为随证变通之法。
一氧化碳中毒案
田某,女,66岁,因一氧化碳中毒,在北京某医院抢救,予输氧、输液、高压氧舱等措施,治疗月余仍昏迷不醒。家属慕名找到吴老诊治,吴老诊后认为,本患者属于浊气过度,蒙闭清窍所致。当辛凉、辛温并用,芳香开窍醒神以治之。以局方至宝丹合苏合香丸早晚各1丸,水调溶解后鼻饲送服。服药第2天,患者眼睛睁开,两手稍活动,逐渐口唇也有微动。第3天,能知道来人,但还不识人。继续用药至第7天,患者已能认识家人,逐步自主发音,四肢可自主活动,但不能下地行走。观其脉滑数,舌苔黄白厚腻,大便数日未行,考虑此时当为湿热困脾、腑气不通、痰浊内扰之证,治宜芳香化浊、通腑化痰、醒脑健脾之法以治之,停服中成药,使用汤剂治疗。方用藿香l0g,佩兰l0g,黄连6g,石菖蒲l0g,郁金l0g,云茯苓30g,苍白术各l0g,半夏10g,陈皮l1g,白蔻l0g,焦三仙30g,焦槟榔l0g,枳实l0g,川厚朴l0g,生姜3片。水煎服,1剂/d,少量频服。再服药1周后,患者神志转清,舌苔渐退,饮食正常而愈。
观本证治疗过程,可以看出,吴老诊病,虽尊古而不泥古,在临床中视患者之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变通,以奏良效。在患者寒热之证暂处相对平衡,而病势危重之际,以辛凉、辛温药物并用,开窍以应其急,待急症缓解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治其本。标本缓急应用得如此恰到好处,充分显示出吴老在急症治疗中的深厚功底。
黑热病治疗经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系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传染源为病人与病犬,通过白蛉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吴老认为此病来势凶险,多属戾气疫毒之邪侵袭人体,可直人营血,引起血分证,亦可先出现气营两燔之证。治疗上宜清气、凉血、解毒为主,可选用清营汤、化斑汤、清官汤治疗。此病后期,热人血分,营阴耗损,正气虚弱,治当凉血解毒,养阴扶正为主,方用犀角地黄汤合沙参麦门冬汤。方中重用犀角,亦可以水牛角代之,水牛角用量一般为10—20g。另一方面,邪人人体之后,滞留脉络,血行不畅,壅滞为患,致全身淋巴结肿大;邪热稽留,血脉不畅,伤津耗气,气阴两亏,气虚则运血无力,阴虚则血液枯耗,邪热蒸腾,致使瘀血凝滞,伤及肝脾,肝脾既伤,则出现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的证候。治法当在凉血解毒基础上,加入软坚散结之品,如浙贝、杏仁、夏枯草、板蓝根、连翘、大青叶等药物,同时可视病情发展及人体正气虚损的情况加入健脾柔肝、扶助正气的药物进行治疗,标本兼治。吴老准此法则治疗黑热病,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高血压病治疗中心
中医沙龙
中医资源
上古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