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平胃散治小儿腹泻体会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平胃散治小儿腹泻体会
[复制链接]
168
|
0
|
2019-8-21 05: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陈皮、厚朴、苍术、甘草组成,共为粗末,服时加生姜、大枣水煎。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中苍术苦温辛燥,最善除湿运脾为主药;辅以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两药有协同作用;配陈皮理气以化滞,协厚朴下气降逆;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其升发之气。全方合用,醒脾调中,使湿滞得化,脾气来复,为治疗脾胃不和、湿滞中焦之代表方。笔者以该方为主治疗小儿腹泻,略有心得,简述于后。
偏湿型 湿浊停滞,中气受阻,因外邪而致者,加用藿香正气散;若秽浊偏重,呕恶烦躁,加用土茯苓、佩兰、郁金、竹茹、菖蒲等以辟秽化浊;若精神不振,面色少华,伴腹痛明显者,乃脾阳虚衰,宜加用理中丸等;若干呕肢冷,胸闷脉伏,乃气机失宣,加用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玉枢丹等;若渴不欲饮,神困身重,为清浊不分,水湿不化,加用五苓散。
秦某,男,3岁,2000年7月19日就诊。腹泻10余日,每日10余次,呈蛋花样,间有黏液,无臭味,小便少,发热恶寒,测体温38.2℃,腹胀,精神不振,面黄,皮肤弹性差,舌质淡,苔白腻,指纹淡青色泽不活。中医辨证为湿型泄泻,治宜利湿化浊兼解表邪,处方:苍术8g,厚朴6g,陈皮6g,藿香6g,云苓9g,柴胡5g,木香3g,生姜1.5g,大枣2枚,甘草3g,麦芽6g。3剂,精神好转,大便日泻7次左右,仍有黏液。加土茯苓10g,再进5剂,大便每日3~4次,略稀,去藿香、柴胡,再进3剂,大便成形,告愈。
本例腹泻乃因消化不良,久则伤脾,清阳不升,复感外邪,发为湿型腹泻。用平胃散入中焦以治脾化滞,加藿香、柴胡,祛湿散邪,此安内攘外之法。
湿热交阻 热与秽浊之气结于中下二焦,湿热合邪,宜用分利之法,使湿热各有出路,但应防邪去正伤,阴液亏损。若腹泻伴烦躁干呕,以清泄肠热为治,用平胃散加大黄、白头翁、黄芩;若外邪炽盛,内陷营分,热灼心包,神志不清,伴抽搐者应予急救,中药扶正安中,清心开窍,以平胃散加至宝丹,或加独参汤,鼻饲;若口渴唇干,小便短赤,皮肤干燥,弹性甚差,舌红少苔,此热灼津伤,宜小剂平胃散合连梅汤;若壮热能饮,烦躁不安,属阳明化火,宜甘寒泄热,用小剂平胃散合甘露饮、三石汤加减;若大便滑泄无度,次数较多,宜固涩止泻,平胃散加芡实、石榴皮、伏龙肝、金樱子等;若日久阴阳俱伤,法当回阳救逆,当配用参附龙牡汤或生脉散等。此型应观察正邪孰多孰少,以便权衡用药。
周某,女,10个月,2003年8月11日就诊。发热4日,伴腹泻呕吐,日泻10余次,呈喷射状,味臭色黄,夹有不消化食物。口渴,时有烦躁,小便短赤,面色无华,前囟凹陷,眼窝略凹,脉细弱而数,舌薄白腻舌质红,指纹紫暗色泽不活,中医辨证为湿热泻,治以清热扶正,解暑化湿,处方:苍术6g,厚朴6g,陈皮3g,石斛8g,云苓6g,藿香6g,太子参9g,生石膏15g,银花10g,车前子10g。服2剂热退,大便每日7~8次,稍黏。继服前方去生石膏,加麦芽8g。4剂,大便日行3~4次,再服3剂,诸症消失,大便如常。
此例内伤湿滞,外袭暑热,暑热内蒸,湿热交阻,脾胃失于升清降浊,热运湿降,大便热臭,次数甚多。湿热久羁,阴液耗伤,宜养阴、清热、化湿并行,方能正胜邪祛。这里较难解决的是湿困和阴津耗伤的矛盾,只要合理解决了“利湿不伤阴,养阴不助湿”的矛盾,就能取效快捷。
脾虚气弱 腹泻时间较长,正气已伤,脾胃首当其冲,此时阴阳失调,阴阳俱耗,消化机能未充,生化之源涸竭,最宜健脾益气,化湿通滞,敛阴生津,回阳救逆。宜用平胃散加四君子汤,或附子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或肾气丸。并可酌加伏龙肝、芡实、米壳、乌梅等固涩之品。
肖某,男,8个月,2003年9月13日就诊。大便稀溏近3个月,每日4~6次,多见食后腹泻,大便色淡无味,时轻时重,纳食减少,偶有抽搐,3~5分钟即可缓解。刻下面色无华,神倦消瘦,皮肤弹性较差,舌薄白,舌质淡,指纹淡紫。中医辨证为脾虚泻,治宜健脾化湿、固肠止泻,处方:苍术8g,云苓9g,陈皮6g,厚朴8g,太子参8g,干姜3g,大枣2枚,诃子6g,肉蔻3g,赤石脂10g,木香3g,升麻3g。服3剂,上症减轻,大便每天3~4次,饮食略增,继服上方4剂,告愈。
此例病程较长,脾胃虚弱,湿浊不运,正气已伤,阴阳未复,正不胜邪。故扶正为第一要务,但湿邪重浊,最易阻遏气机,使正气来复多阻。用药宜化湿健脾并用,理气固涩同存,才能清除肠垢,胃气转盛,脾运复常,腹泻即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患者心声
医学视频
风湿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心
肝病治疗中心
传统文化
杏林杂谈
黑巧克力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