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美容之声
›
情志美容的方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情志美容的方法
[复制链接]
106
|
0
|
2019-8-22 1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美容法详解:
情志致病,亦能治病。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情志与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过极的情志能够损伤形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内脏功能、气机升降、精血盛衰亦有积极的影响,故可以通过精神因素调动机体正气以达到扶正祛邪、延年益寿、美容驻颜的目的。情志美容的方法很多,按治疗美容和保健美容将其分为情志疗疾与情志摄生两部分。
一、情志疗疾
情志疗疾是指通过对情志的调节治疗疾病,以保证身体的健美。情志疗疾可以由医者对病者实施,也可以由病者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移情易性
移情易性即指排遣情思,改易心态。当某种情绪积累到难以控制之时,改换周围环境,使其不与恶性刺激因素继续接触,或改变思想焦点,转移到其他的人或物上,使其从某种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称之为“移情”。通过各种方式的文娱活动来改变其不良情绪、不健康思想情操等等,排除心中杂念,称之为“易性”。
华岫云曾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证全在病者能够移情易性”。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则说:对于七情所致的疾病来说,看书舒解郁闷,听曲消除忧愁,其疗效更胜于服药治疗。因此,移情易性对于人们陶冶性情,调心养神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文娱活动,诸如音乐舞蹈、习书绘画、填词赋诗、垂钓游乐等,都可以起到培养情趣,陶冶性情,寄托情思,调神祛病的治疗作用。《管子·内业》中的“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历史上不乏虽身遭不幸,但却善于移情易性,从而名垂青史的人物。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们在遭到不幸和厄运的时候,或移情于著书立说,或投身于进步事业,以和情舒志,驱除烦恼,自我调节,化悲痛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司马迁本人也是在获罪入狱,惨受腐刑之后,以坚韧不屈之精神撰写《史记》,为后人所敬仰。
2. 顺情从欲
顺情从欲,指顺从其情绪意志,满足其心身需要。对于合理的欲望,我们要去努力创造条件以改变其所处环境,或对其表示同情、理解、支持等,以尽力满足所欲或所恶。人的一切活动均是围绕着自身生理、心理、社会属性进行的,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目欲视物,耳欲闻声,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则欲衣,劳则欲息,病痛而欲医,恶于死而乐于生等等,都是人类的生理需求;爱情婚姻、情趣爱好等均属心理需求;而亲朋好友亲密往来、求学就业、名誉地位则属社会需求。这一切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现象,它们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必要的生活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情志变化。久愿不遂,抑郁成疾,最终会导致形体的病变,且这种病证最难医治,常常要欲从愿遂,方可除病。因此张景岳认为:如果是思虑不解所致的疾病,非要情绪得以舒解,志愿得以实现,否则仅用针药治疗很难有效。若能顺其情,从其意,使其意志得以实现,情绪得以畅达,而心安意静,气定神敛,则有助于病愈,更有助于心身健康发展。
3.畅情解惑
畅情解惑,指开畅情怀,解除疑虑,通过劝说、开导、安慰或利用语言、手势、表情、药物等暗示来消除疑虑,调动人的情绪。每个人内心都具有其“痛苦”之处,它们常常是某些疾病的症结所在,如果能将这痛苦诉说出来,既有利于医生分析判断病情,又可使病人心情舒畅,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疏泄”方法。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医生就要以一种严肃、诚恳、热情的态度对待病人,对病人既要有耐心,又要充满同情,尽力创造各种条件,使用各种方法,帮助病人解除顾虑,以达到调治其神,促进康复的目的。《医部全录·艺文·丹溪翁传赞》中记载金元四大家之一。名医朱丹溪对待病人“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
见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历之暇”。
对于不同的病人,医生要根据其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灵枢·师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姿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说明对于每一个病人,医生要做好说肥、解释、鼓励、安慰等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例,明之以法,帮助病人康复。而对于那些“疑心生暗鬼”的病人,则可用暗示的方法,通过破疑释误,剖析本质,解除思想负担,将病人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思虑俱息,澄心静志,真气从之的目的。
4.以情胜情
情志分属五脏,各有其五行属性,情志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利用这种关系克制有害情志活动。即如朱丹溪所言:“悲可治怒,以测怆苦楚之言感之;恐可治喜,以祸起仓卒之言饰之;怒可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喜可治悲,以欢乐戏谑之言娱之;思可治恐,以虑此妄彼之言夺之”。通过以情胜情达到调理心神,平衡阴阳,和畅气机,协调五脏,最终“补偏救偏”的目的。
(1)以喜胜悲 即以各种方式,使患者产生喜乐情志,使其心中欢快,重振精神,消除悲争情志而治病。朱丹溪有这样一个病例;一病人因忧愁致病而咳血,面黧黑色,用药治疗10天不见效果,朱丹溪认为这是忧伤而致肺病,必须用“喜”解除忧伤才可痊愈,于是找一个衣食无愁的地方来安置病人,结果病人大为喜悦,顿时面色黧黑退去,未服药而病愈。临床上一般可利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滑稽可笑的表演,使病人从苦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收到以喜制悲的效果。
(2)以悲胜怒 即以悲哀苦楚的言行对盛怒者进行感化,使其产生悲哀情绪、侧隐之心以收摄其因怒而逆乱之气,使气机降达于平衡,神明归于清灵,以利于身心康复。
(3)以怒胜思 即以侮辱欺罔的言行激怒因思虑过度伤脾耗神,以致神情困钝的病人,疏达气机,从而促进阴阳气血的平衡,恢复心脾神气的功能。
(4)以思胜恐 即以各种手段引导病人进行思考,用以治疗恐惧或惊骇伤肾导致精气内却,形神不安的病证,从而达到收敛涣散之神气,调控情志平衡,促进心身康复的目的。
(5)以恐胜喜 即以适当的手段,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收敛耗散的心神,镇摄浮越的阳气,以助于恢复心神功能。用来治疗因过喜而致神气涣散,神明失其自主,恒笑不休的病症。
临床上,应依据情志相胜的原理,以及情志之间复杂的、多维性的制约关系,采取遵循而不拘泥的态度来灵活运用以情胜情这一方法。例如“激怒疗法”不仅可以治疗因思虑过度、忧愁不解而致的意志消沉,亦可用于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以及阳气郁滞,气机阻塞,营血凝涩等病变。”“喜乐疗法”可通过愉快的情志促进阴阳协调,气血和畅,以治疗因忧愁、思虑、悲哀等情志所致的病证。“惊恐疗法”不仅胜喜,还因惊则气乱,使气四散,从而可解除因忧思而致的气机郁结、闭塞等等。因此,一种情志可以救治多种情志的病变,也可以采用多种情志去纠正一种情志所产生的偏差。正如朱丹溪所言:“怒伤于肝者……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于心者……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于肺者……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思伤于脾者……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伤于肾者……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于胆者……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于心包者……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5.护理达情
护狸达情指通过精神护理调达情志。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劳累、竞争激烈、精神紧张。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艰辛,如得不到他人的认识和理解,则很容易陷入一种消极心理之中,这种心理对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精神护理就是在理解患者心情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的关护、体贴,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疾病。一些较为轻浅的心理因素造成的疾病,有的仅仅通过良好的精神护理即可痊愈。病情较重者通过精神护理,也可以减轻喜怒不节对脏腑的损害,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各类病人的生活境遇不同,所受的教育、职业、性格、性别有别,故患病后心理变化不一。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精神护理时要因人、因病施护,要开之以其所苦,导之以其所便,抵销消极心理所造成的不良刺激,争取最佳疗效。
6.饮食怡情
药食同源,食物的寒热温凉平五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人体的脏腑气机、情志变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食物性味偏性来调节因脏腑气机紊乱,情志变化过极而引起的损美反应,起到饮食怡情的作用。如佛手、香椽、玫瑰花、枸橘、酸橙、乌梅、酸枣仁,百合等多属于辛散酸收之品。辛散疏肝解郁以制怒,酸收涵心以安神,制恚怒,抑狂喜,平肝宁心又如小麦、大枣、桂圆、莲子、胡桃、芝麻、百合、海参、枸杞子、牡蛎、龟板等多属甘咸滋补之品,既可补血养心以宁神,又可填精补肾以镇惊,有调补心肾、平惊定恐止悸之效。茯苓、芡实、薏苡仁、蜂蜜、橘皮、生姜、萝卜等都属于甘补苦降之品,味甘补脾益气以升阳,味苦降气和胃以止呕,脾升胃降,中焦调和,排忧解思,心神自安。
二、情志摄生
情志摄生,指通过个人的修养或他人的帮助,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预防疾病,延衰驻颜,达到精神美和外形美的统一。
情志摄生的主要方法如下。
(-)自我调节
愉快、乐观的情绪可以减轻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益寿驻颜;而忧愁、悲伤等消极情绪和过度的兴奋,则容易损害健康,催人衰老,使得周身皮肤干燥、粗糙、发皱、弹性减退,老年斑提早出现,面部皱纹增多、加深,出现眼袋,颈部皮肤皱褶松垂以及过早脱发等等。要想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就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通过各种途径为自己创造一个愉快的心理环境,如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培养业余爱好,以及安排适当的娱乐活动等。
1.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音乐、绘画、书法、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可以调剂身心健康,增进生活乐趣,起到陶情怡性、稳定情绪、祛除烦恼的作用。
(1)音乐 音乐,是由于人的内心受到外物激发感慨而形成的,人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出来。音乐亦能作用于人体心理,进而影响人体内在器官的功能活动,以达到平衡阴阳,纠偏除弊,防病治病,益寿养颜的目的。司马迁曾在《史记·乐书》中记载音乐能振奋血脉,通畅精神而调和心情。清代孙宝渲也提出:“声音之道,最足动人之心,移人之情”,“苟欲和其性情,柔其风欲,则舍乐之外,无他法也。”
不同的乐声能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例如冲和、沉静、庄重、典雅的音乐能调节思虑;清澈、高亢、优美的音乐能够使人肃静清爽,以消除悲愁;柔和畅快、舒达的音乐能使气顺志达、情趋于畅;活泼热情、欣慰的音乐可使人有兴奋、热烈之感;流畅奔放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作。因此,可针对不同的心态应用各种音乐,以达到“节松筋柔心平”的最佳状态:①对于紧张、焦虑、易激动的人,可以选用旋律缓慢、轻悠,曲调低沉、柔绵婉转、清幽和谐的乐曲,以起到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②对于情志郁结,悲忧消沉的人,可以选用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雄壮高亢的乐曲,以达到开胸畅怀,解郁舒闷,振奋精神的作用。③对于情绪过于亢奋,难以控制的人,可以先用节奏欢乐的乐曲因势利导使其充分宣泄,其后再用情调低沉、节律缓慢、旋律深沉的音乐,使体内阴阳、气机平降。④对于情绪抑郁、哀伤、悲观厌世的人,可以先用一些深沉悲凉的乐曲,令其忧伤之情尽放,再用节奏明快多变,旋律悠扬,音乐优美,充满希望的乐曲使之感到轻松欣快、喜悦。
(2)绘画 绘画是用色彩、线条把实在的或想象中的物体形象描绘出来。不同的色彩对人有不同的作用。如红色使人情绪兴奋、激昂,使人受到鼓舞;黄色使人充满喜悦;绿色使人心绪安定沉静;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人沉闷、忧郁;黑色使人肃穆、烦闷。同时,绘画通过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又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正如《静阉文集续编》中所云:“优美之形式使人心和平。古雅之形式使人心休息……宏壮之形式,常以不可抵抗之势力唤起人钦仰之情。古雅之形式则以不习于世俗之耳目。”总之,一幅色彩丰富、内涵深远、动静结合、协调和谐的绘画,正是美感的体现,欢乐的结晶。绘画创造美的生活,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鉴赏、创作美的图画,能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外,再反观外物,自然界中的山明水媚、鸟飞花落,无不使人如身处华胥之国、极乐之土,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3)书法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具有很强的美的愉悦性,既能陶冶情操,又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书法强调心、手、笔的统一,将神气贯于笔端,注于字里行间,因此,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唐太宗李世民曾提出“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之所以书法能够调人性清,就在于人只有处于积精全神,意聚笔下,排除杂念之时,才能写得一笔好字。正如《唐太宗论笔法》中所载:“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和之谓也。”若真能如此做到端坐静思,言不出口,气不盈息,以致随意所适,其字一定是至善至美的,而其性情亦当是至善至美的。即便不是书法家,也不习练书法的人,但若能常常欣赏一些上乘的书法作品,也会达到一种乐其心、和其神、融其气的境界。可见书法美,能够排遣郁闷,开畅胸襟,可正人心、陶人情、调人性。其怡情健身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若人心能处于如此胸怀坦荡、无私无虑之境,则其疾何在?其病安来?
(4)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与人们密切相关,它能令人抒情言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而且能使人得到非同一般的幸福。人生一世,若不读书则极易导致目光短浅,遇事不明,心胸逐渐狭隘。不读书的恶处,以清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形容得最为生动:“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系西西惶惶,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既然不读书有如此之害。那么我们就要多读书,同时也要读“好”书。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情调千差万别。人们以不同的心态读不同的书,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如果像林黛玉那样为落花流泪,为秋月伤悲,那么就会导致性格孤僻,精神脆弱,终日消沉袁恸,愁闷郁积,无法自拔,进而伤损精气,容颜憔悴,过早衰老;如果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文学作品中寻求乐趣,那么就会使人心胸开阔,生气勃勃,以致久久精诚,自然会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能从文学作品中读出一种冲和恬淡之味,平正谐调之音,那真是天下之至乐,人间之奇福。
2.培养业余爱好
古人云;“人生不能无所适以寄其意”。培养适当的业余爱好,可以使人有一种精神寄托,当人全神贯注于其中之时,就会忘记烦恼与忧愁,兴趣盎然,富于活力。
(1)园艺 从事适当的园艺活动,如种植花草、蔬菜、瓜果等,既可以适当增加人体的活动量,又可以净化空气、杀灭细菌、防治疾病,更可丰富人的生活,从中寻求精神上的乐趣。那些婀娜多姿的花卉,有的素淡高雅,有的妖烧妩媚;有的洁白如玉,有的艳红似火,置身于如此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精神舒畅。再闻到那阵阵花香,沁人心脾,顿觉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清代名画家高桐轩认为;“耕耘虽劳肢体,然颇健身心。伏案一日,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身;既不忘耕耨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
(2)养鱼 明代郑渲曾在《颐真》中记载:“客喜养鱼,或笑曰:若有童心乎?客曰:正以养吾童心也。每读倦凭栏静观,不觉尘火俱消。”所谓“童心”,即像儿童那样的天真纯朴。若人人怀此纯朴之心,互尊互敬,心无烦忧、妒忌之意,那将是何等快乐之事。每当闲暇之时,伫立于缸边,水清里欢,观鱼之乐,为鱼之乐而乐,不觉脱尘离俗,既可明目清脑,又可恰情快意。
(3)弈棋 奕棋的门类繁多,如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以及军棋、跳棋、五子连珠等等,它是一种锻炼思维、富有情趣的活动。下棋使人精神集中,意守棋局,排除杂念,精诚专一,忘忧戒怒,不乱不扰,常得心平气静,谈笑风声之际,才可谋定而动以决胜负。它可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忧思烦恼得以消除,棋后余味更是无穷,实可谓益智健脑,内愉心志,外修形身的良药。
(4)集邮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历史的记录,虽为方寸之地,但却包容着大千世界。小小的邮票能够帮助我们融入历史的长河,打开记忆的闸门,从中领略世界风光,感悟人生哲理,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在以邮会友,互通有无,互相观摩之中,友好的人际关系又会给我们带来欢愉与快慰。当心情抑郁、消沉烦忧之时,打开精美的集邮册,会顿觉心旷神恰,精神振奋,生活充实。
以上,我们仅举几例,其他尚有养鸟、收藏、茶道、剪纸、编织等等,它们都能使人从轻松自然中获得快乐,以达到修身养性、益寿驻颜之目的。
3.适当的娱乐活动
我们处在一个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适当地进行娱乐活动尤为重要。它能够娱怀取乐,和畅性情,驱散寂寞,排解烦忧,使人们将一切不良情志置于胸怀之外,从而提高生活的情趣,振奋精神。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娱乐活动。
(1)旅游 旅游有短途旅游、远程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多种方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能锻炼躯体,使得五脏六腑精气条达,肌肤血脉濡润有泽。而当你放浪形骸之外,俯仰宇宙之间时,种种美境尽在身边:柔风和景,天色湖光,楼台烟雨,山石林泉,名花异草,芳树鸣禽,无不使你气舒郁散,情怀愉悦,性和志达,整个身心陶醉在一种妙不可言的佳境之中。
(2)垂钓 垂钓是一种动静结合,情趣高雅的娱乐活动。垂钓之地,多山清水秀,鸟语蝉鸣,空气清新。此时,执竿把钓,心怡神爽,气静情愉,内无思虑之患,外无形疲之忧,精诚专一,最是调神爽身。因此,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认为垂钓可以消除“心脾躁热”。同时,垂钓之际,更需凝神静气。《列子·汤问》中载:“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投纶沉钓,手无轻重,物莫能乱”,一旦鱼儿上钩,挥竿而起,仰望鱼儿摆跳空中,心中更是快乐异常,万念暂休。如此美好心境,最能调畅五脏气血,以达益寿养颜之目的。
(3)舞蹈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舞蹈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和感情。动作姿态高雅、节奏明快、表情乐观的舞蹈可以表现喜悦;动作缓慢、气氛惨淡的舞蹈则可表现出人们的悲伤之情;动作姿态快捷、抑扬顿挫、如泣如诉的舞蹈可以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动作缓慢、抒情性强的舞蹈则可表现出怀思情绪。这些舞蹈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即舒筋活血,练形调神。舞蹈能够协调人体气血阴阳以“导气令和”,锻炼肢体屈伸活动以“引体令柔”,即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所说:“筋骨缩瑟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同时,舞蹈又可“知音悦耳,冶姿娱心’,纵使“妍姿媚貌,形色不齐,而悦情可均”,说明舞蹈确是消食除忧,娱情畅志的好方法。
(4)影视娱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早已走进干家万户。电影、电视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于一身,凭借线条、光线、色彩、造型等空间显现,使人们进入一种充满美感的形象境界。影视艺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充分的精神感受,从而起到广闻增智,经风见雨,调节情绪的作用。
4.其他
(1)幽默 医学大家、养生家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开篇便说:“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它能够增加肺的呼吸量,清洁呼吸道,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放松肌肉、消除疲劳。更重要的是,笑能够驱散愁闷,抒发健康情感,减轻各种精神压力,克服恼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增进入与人的交际与友谊,可淡化往日不幸所造成的伤害,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笑有益于新陈代谢,可防止疾病,延衰驻颜,可谓“笑一笑,十年少”。
(2)气功 气功能够通过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和调息入静的方法,用意念引导“内气”沿一定的路线循行,以达到调整阴阳,保全真气,更新气血的目的。因此,气功兼有养生与治疗双重作用。
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全赖气的充养,若脏腑失养,则神无所依。因此,气与神关系密切,正如《胎息经》所言:“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因此,养气之要在于理神,既要凝神,且要宁神。由于神之特性,变动不居,易纵难收,转瞬千里。因此就要收神于内,引气归根,才能凝神入静,达到胃气旺盛,津液充足,卫气坚实,神清气爽,如如自悦的效果。由于异常的情志令人心神不宁,气机逆乱。因此,练气功就要加强个人修养,不断进行自我精神净化,祛除名利、声色、财货、滋味、虚妄、嫉妒六害,才能达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进而“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二)善与人交
苟子曾说:“从能群,彼不能群也”,其意即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万物,就在于他社会性。而有些人孤芳自赏,很少与人交往,使自己陷入一种孤独苦闷的境地,成了地道的“孤家寡人”,长期处于如此消极恶劣的心理状态中,衰老的速度就会加快,还能引起心率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食欲减退、乏力、失眠健忘等症状,并可导致神经性皮炎、黄褐斑、斑秃等,甚至诱发癌症。而广交良友,既可开阔眼界,广增智囊,练达人情,更可改善心境,焕发精神。在境遇不佳,情绪沮丧之际,可以在朋友那里得到鼓励和慰藉,消除积愤,从压抑和苦恼中解脱出来,实胜于求医服药。
在与人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环境基础。生活在“封闭式”家庭中的成员,由于相互不理解、不体谅,甚至不理睬、不支持,家庭集体意识逐渐丧失,或相互争吵,或回避争论,掩盖分歧,使得矛盾持续不解,情感疏远,最终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诱发各种疾病。相反,生活在“开放式”家庭中的成员由于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会以愉快而不忌讳的思想交流,化解个人的忧郁和苦闷,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各种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从而起到减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我们提倡广泛交友,通过交友,汲取生命的活力,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充满欢乐和情趣,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最大的快慰和满足,否则一定会有损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不仅要广与人交,还要善与人交。“友”分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呢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前两者无疑是良友,是至友,是我们选择的主要对象。要得到真正的朋友,需在交往中增长阅历,提高见识,乐于助人,以诚待人,择出畏友、密友,这本身也是陶冶高尚情操的一个过程。
相互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条件和重要基础。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观察事物的角度等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分歧是必然的。为了取得共识,消除分歧,就需要彼此沟通。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成为知己,才能配合默契,无往不胜,人与人之间要靠语言文字沟通思想,交流情感或传递信息,切磋经验。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艺术,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式。
要做到理解和沟通,就必须坦诚相待,由此才能推心置腹。在交往中如果以利害相交,心存贪索,尔虞我诈,甚至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则会沾污人际关系的纯洁性。清澈纯洁,坦诚无私,“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才是有益于己的正常人际交往。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冲突,每当此时,需要的是彼此以礼相待,互谅互敬。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矛盾,平息冲突,进而通过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使相互之间关系和交往进一步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并从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喀喀喀2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