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美容之声
›
情志美容法的原则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情志美容法的原则
[复制链接]
144
|
0
|
2019-8-22 19: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美容法详解:
神为身之主,主明则下安。《道德·至言总养篇》中说:“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王冰也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若要护形当先护神,若要强身当先调心。人们希望有健康的体魄,美丽的容颜,并非一定要靠药物或滋补食膳才能达到,调情养神同样具有养、防、治的作用。只要注意修性保神,就能达到防病治病、长寿驻颜的目的,情志美容法要注意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静神守神
若要养神,首要静神。躁而不静,则神不内守,乱而不定,以致扰乱脏腑,耗气伤精,疾病由生。反之,若“心能执静”,则神安不乱,五脏六腑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既极防病去疾,又可益寿驻颜。西汉学者刘安就曾指出神静而精气日渐充盛则身体健壮,神躁而精气亏耗则易衰老。刘河间也强调心神扰乱则百病由生,心神宁静则疾病尽去。
欲使心神清静,关键在于保持一种恬淡虚无的心理状态。清代程履新在《程氏易简方论》中这样注释:“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因此.清静养神就要凝神敛思,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同时还要排除杂念,心安少欲,达观处事,将自从琐事烦恼中解脱出来,以求心安神静。
强调静神,并非神静不用。古往今来,心神愈用愈灵,直至古稀仍神清智聪,老而不衰者大有人在。如药王孙思邈一生勤奋,白首之年仍孜孜不倦,思维敏捷,年及百岁完成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人之有思,岂能不用,若绝对神静不用,则心神必然衰退,只有在用神中才能使心神生机勃勃。然而,心神不可过用,过则神疲,心神亏损,精气内竭。《医述·养生》中说,人身的精气有如灯油,而神就是火苗,如火烧得太旺则灯油很快干涸,用神太过则精气容易枯竭。因此,神不可不用,也不可过用,贵在适度,使心神处于一种协调适中的状态。
养神还要节欲以宁神。从广义上讲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若物欲不节,终日欲壑难填,胡思乱想,永不满足,将致心神混乱不休,脏腑气血受损,气机失调,最终影响健康。《道德经》中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只有“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才能达到一种年过百岁而无衰老之象的境界。从狭义上讲,若要延缓衰老,必须自珍自重,节制性欲,以保全肾精。性欲不节,则会心身俱劳,耗竭阴精,扰乱元神,最终影响健康,以致年未至半百而身心已衰。反之,保持理智,节制情欲,则能保全肾精,收敛神气,从而祛病延年,健康长寿。因此,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
二、和情畅神
七情不调,百病由生;调和七情,防病治病。若善于和情放怀,则精神畅快,更可益寿驻颜。因此,清代刘默在《证治百问》中说:“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欲求情和神畅,就要戒恚嗔,无思想,常自得。所谓戒恚嗔,即无恚嗔之心,消除恼怒、忿恨,善于排解、自释,平素就要修养性情,以避免恼怒,用理智来减轻怒气或分散注意力以疏泄郁怒之情。所谓无思想,即无思想之患,要闲志气、薄名利,不可患得患失,为名利所桎梏,放下思想包袱,解除精神负担,以免孜孜汲汲追名逐利,扰乱心神,影响健康。所谓常自得,即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忌贪求,保持知是常乐的心态,把生活安排得充实、多彩,培养高雅的情趣,保持恬愉的心境。著名学者梁漱溟老先生在93岁高龄时,还能连续站立3小时作演讲,并且思维敏捷、口若悬河。他提出“少吃,多动,平淡”三要。其中“平淡”即指不过分热衷于名利,豁达大度,保持乐观平静的情绪,可谓深得养生真谛。
三、修性怡神
人之性格有豁达与狭隘之分,人之情操有高尚与卑下之别,这些都能影响机体的情绪和生理活动。要做一个豁达、高尚、健康的人,不妨借助一些活动以自娱自乐。如优雅的音乐能驱散愁闷,缓解紧张,使人心境轻松、愉快;习书学画能排遣郁闷,调节四肢与大脑;养鱼种花既可赏心悦目,又可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读好书,收集各种纪念品,则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游览山川,既可稍劳筋骨,又可愉悦情怀;从事棋弈可锻炼思维,又可悦忐快形。《古今嘉言》提倡“五事”、“六一”、“十乐”。“五事”即“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第五”;“六一”即“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以吾一翁老于此五者之间,是为六一”;“十乐”即“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醇,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生活如此丰富多彩,自然乐在其中,心境何以不快呢?
四、顺时调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精气而生存,并随着四时温凉寒暑、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若能顺应自然,摄养精神,则可祛病延年。因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顺时调神,是中医心理调养的一大特点,《内经》中即有《四气调神大论》、《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等讨论了这一问题,认为春天万物生发,人之情志须与生长之机相适应,舒展畅达,意气风发,因此要入夜即眠,早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夏天万物茂盛,开花结实,人之情志则应充实欢愉与长盛之机相合,因此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涌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秋天万物平定,其气肃杀,人之情志不可轻易波动,因此要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护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冬天万物封藏,寒气笼罩,人之情志要安静愉快以合藏伏之气,因此要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
中医认为一年有四季,一日亦有四时。一日四时阳气的运动犹如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每日调神与四季调摄一样,须以阴阳变化为指导,因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以一昼夜来分四时,早晨就像春天,中午就像夏天,傍晚就像秋天,夜半时就像冬天。人的阳气变化与此相适应;早晨阳气生发,机能逐渐活跃,中午人的阳气逐渐隆盛;傍晚人的阳气开始收敛,机能逐渐衰退;到了半夜,人的阳气闭藏于内脏。说明晨起气生,应精神振奋;日中气盛,应精神饱满;日暮气收,应精神收敛;夜晚气藏,应静息休整。人生若能顺应四时之道,则能保持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养生保健,益寿驻颜。若反此四时,违背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则将破坏体内阴阳平衡,必招疾病。故《素问·四气调神大伦》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古今医案
中医外科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