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虚证用药规律研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虚证用药规律研究
[复制链接]
89
|
0
|
2019-8-22 21: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脾为脏、胃为腑,两者生理病理想通,亦存在明显区别,治疗时应采用不同的理、法、方、药。《内经》对脾胃气机升降的描述较为含蓄,至《伤寒论》已详细阐述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病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药,并且完善了脾胃升降和“脏腑相关”辨治体系,将脾胃理论运用于六经辨证和杂病辨证中,对脾胃分治思想及其理法方药均有具体分析,直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出现,脾胃分治的理论才得到广泛认可。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对《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虚证用药及配伍进行对比,分析叶天士脾胃分治学术思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搜集《临证指南医案》[2]中脾胃虚证相关条文,凡条文中有“脾虚”“胃虚”“脾阳虚”“胃阳虚”“土虚”“胃阴虚”“脾胃虚”“中焦虚”“阳明虚”“太阴虚”等相关病证名者均予纳入。剂型涉及膏、丹、丸、散、汤、酒等,根据其主治加以鉴别,凡属脾胃虚证者收入,属其他病变所致继发改变者予以剔除。药物名称无法进行规范化且出现频次<3的如“坎气”“针砂”等,予以剔除。
1.2 数据规范
药物名称根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如“麦门冬”规范为“麦冬”,“川归须”规范为“当归”。有争议的药物如“桂”“桂心”根据医家的考证,将“桂”规范为桂枝,将“桂心”规范为“肉桂”;所有“半夏”类型仍按原书写作“半夏”。
1.3 数据录入
将数据录入Excel 2003,建立《临证指南医案》脾虚证、胃虚证、脾胃俱虚证3个用药规律数据库。
1.4 数据挖掘
采用SPSS Clementine12.0软件,选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频繁模式能够反映方剂中频繁出现的药物及药物组合。关联规则挖掘发现大量数据中项集之间有趣的关联或相关联系[3]。
在关联规则中,设I={I1,I2,……,In}是项的集合。任务相关的数据D是数据库事务的集合,其中每个事务T是项的集合,T∈I。设A是一个项集,事务T包含A仅当A∈T。关联规则是形如A→B的蕴含式,其中,A∈I,B∈I,A∩B=φ。规则A??B在事务中成立,具有支持度s=support(A∪B)=P(A∪B)。置信度conf(A→B)定义为项集B对A的条件概率,即conf(A→B)=P(B?OA),表示在A出现的事务中同时出现B的比率。若对于规则A→B,conf(A→B)与conf(B→A)均较高,说明A只与B同时出现且B也只与A同时出现,称该规则为强相关规则。包含k个项的项集称为k-项集,满足最小支持度的项集称为频繁项集[4]。
应用Apriori算法,设定最小支持度为5%,最小置信度为0.800,分别计算单味药物、药物组合出现频次、支持度及置信度,分析脾虚证、胃虚证、脾胃俱虚证用药及配伍的联系与区别。
2 结果
共搜集《临证指南医案》中脾胃虚证相关医案421例,涉及处方525首,其中脾虚证92首、胃虚证276首、脾胃俱虚证157首。
2.1 脾虚证用药规律
2.1.1 脾虚证处方高频药物 92首脾虚证处方,共涉及96种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14次)的药物及其支持度见表1。常用的药物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茯苓、人参、白术、陈皮、厚朴、生姜、附子等。
2.1.2 脾虚证处方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92首脾虚证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按置信度排序见表2。药物组合“茯苓-陈皮”“茯苓-附子”“茯苓-泽泻”“茯苓-益智仁”“茯苓-山药”等联系紧密。
2.2 胃虚证用药规律
2.2.1 胃虚证处方高频药物 276首胃虚证处方共涉及170种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28次)的药物及其支持度见表3。常用的药物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人参、茯苓、麦冬、炙甘草、半夏、生姜、陈皮、大枣等。
2.2.2 胃虚证处方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276首胃虚证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按置信度排序见表4。药物组合“麦冬-北沙参-炙甘草”“麦冬-粳米-大枣”“炙甘草-粳米-大枣-麦冬”“麦冬-粳米-大枣-人参”“麦冬-扁豆-北沙参”等联系紧密。
2.3 脾胃俱虚证用药规律
2.3.1 脾胃虚俱证处方高频药物 157首脾胃俱虚证处方共涉及93种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17次)的药物及其支持度见表5。药物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人参、炙甘草、茯苓、陈皮、白术、白芍、大枣、桂枝等。
2.3.2 脾胃俱虚证处方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157首脾虚俱证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按置信度排序见表6。药物组合“桂枝-饴糖”“茯苓-饴糖”“茯苓-炙甘草-桂枝”“茯苓-饴糖-桂枝”“桂枝-饴糖-茯苓”“茯苓-大枣-炙甘草”等联系紧密。
3 讨论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虚证条文遍布全书九卷五十门,如“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可以看出,叶氏从脾胃论治不仅见于积聚、痞、噎嗝反胃、呕吐、脾胃等与脾胃关系密切的病种,而对脾胃虚为主要病机的其他疾病如中风、肝风、哮、喘、胎前产后等,都作了精辟的阐述,并分别论述了脾、胃的不同生理功能、病变机理、治疗原则,并运用于临床实践。
本研究表明,一方面,脾虚与胃虚联系较为紧密,在3种不同证型的处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白芍、陈皮、生姜应用较多。人参、白术有补益脾胃之功;陈皮、生姜有健脾醒胃之效;白芍有土中泻木的作用,暗合李东垣“补土必先抑木”的观点;茯苓除健脾渗湿作用外,还有通阳之效,叶氏认为,治疗湿温病“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故上述药物在3种证型处方中均广泛使用。脾虚与胃虚亦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出现,故脾胃俱虚证医案在脾胃虚证中占较大篇幅,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完全割裂。 另一方面,三者亦有明显区别。导致脾虚的主要原因是湿困脾土,脾失其健运之功能。盖脾为湿土纯阴之脏,而湿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以致湿邪困脾,损伤脾阳,能产生一系列脾虚症状。《临证指南医案》中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脾阳虚为主,故叶氏治疗本证,主要用温运脾阳法。叶氏认为茯苓通阳明,益智仁温阳醒脾,故方用茯苓配附子、茯苓配陈皮、茯苓配生姜、茯苓配益智仁等较多。
胃虚证处方与叶氏倡导的胃阴学说以及针对胃腑“通降为补”的学术思想相吻合。叶氏临床善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濡养胃阴,使津液来复,药物多选麦冬、沙参、粳米、白扁豆之属[5]。华云岫的按语道出叶天士治脾虚的真义:“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外,使用频次较高有姜、半夏、陈皮,用之以辛温通阳,升清降浊,纳谷化食。
受李东垣脾胃学说影响,叶氏认为可通过五行子母关系进行调治,如治咳嗽,“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脾胃中焦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经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建中甘温,令脾胃清阳自立,中原砥定,无事更迁”,然针对不同病症,治疗亦有先后之次序,“然后天为急,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医矣”,“先理中焦,再当摄阴”。上述都体现脾胃中焦的重要地位,叶氏对于脾胃俱虚证的各种疾病,多采用仲景建中法加减,故在此证方药配伍规律中,桂枝、茯苓、饴糖、大枣、甘草的2种或多种药物关联程度较高。
概而言之,“脾宜升则健”,叶氏治疗脾虚证多用辛甘淡之品以奏温燥升提之功。辛甘入脾,辛能发散,甘能益气。清气下陷者用辛甘发散以主升主散,脾阳不足者以甘温热以补气助阳,脾虚湿困者则甘淡以补脾渗湿。“胃宜降则和”,叶氏认为治胃宜辛苦甘凉之品,方能起到凉润通降之作用。治疗胃虚证则多用辛苦甘凉,辛苦入胃,胃失和降者以苦辛主通主降,胃阴不足则甘凉濡润者、养胃益阴。“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凡病上焦与中焦,可从中焦脾胃论治,在脾胃俱虚证中,脾与胃皆不足,证情一般较单纯脾虚或胃虚为重,故培补中焦后天之本为首务,用药以甘温补中为主。
综上,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所得《临证指南医案》治疗脾胃虚证用药规律,与叶天士脾胃病学术观点高度吻合,并将其用药思路具体化,为中医临床医案整理提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亦夕醉知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