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汇聚中西医学 构建现代医学体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汇聚中西医学 构建现代医学体系
[复制链接]
179
|
0
|
2019-8-22 2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药学作为传统医学的突出代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惠及东方、影响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特别是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近年来,中医药的医疗价值、保健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也积极倡导发挥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的作用,并努力使其进入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之中。
可以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机遇期。如何把握机遇,科学认识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在此我谈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实事求是,科学认识中医药学的自身特点和与现代西方医学的关系
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其理论体系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中医药学也是世界知识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财富,并且通过丝绸之路等对外交流渠道对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特别强调对中医药学的尊重,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历史的尊重,尊重的前提是要科学地认识它,包括它的优点是什么,精华是什么,当然也包括它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部分是什么。
其一,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中西医学的不同认识。
我本人是一个医学工作者,也是一个中医的坚定支持者,虽然在博大精深的科学面前我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在多年医学研究的经历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构成了我国医学体系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我们至今仍无法理解的现象,也就是说现代科学、西方科学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和认识的现象。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曾用国人耳熟能详的“两小儿辩日”故事来比喻中西方医学认知方式的差异:两个小孩争论太阳距离的远近,一个认为日出时近,中午时远。因为用肉眼观察日出时大,中午时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远的东西看起来小。另一个认为相反,因为日出时凉快,说明太阳离得远,中午时炎热,说明太阳离得近。
这个故事比喻了人类认知的差异。从这个比喻说开去,我们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人们一开始就想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将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主要是沿着另一条路——所谓“实证+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的。我以为搞清这两种认知方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医。在这两种文化背景和认知方法下发展的医学也大不相同。西医遇到病人会考虑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通过检查可以精确到具体病变部位,进而深入微观搞清什么是致病源。中医考虑的是病人处于什么证型,是饮食不当还是七情不调、是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进而为病人进行整体调理,重新恢复机体平衡。正是中、西医学在观察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不同认识。
其二,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诊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乃至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这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这个与近现代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也是异曲同工;中医药的复方理论,实际上与现在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疾病的综合治疗也有相同之处,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中医的概念是在远古时代就提出的概念。中医药学将预防疾病放在整个医学体系的重要位置,通过防病于未发之时来保障机体的健康,即所谓“上工治未病”;同时,中医药学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主要脏腑间的辩证关系可以用“五行”来描述,健康取决于阴和阳的平衡。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统论、整体论的认识特点,已为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不仅适用于医学,亦可用于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的借鉴,帮助我们反思、矫正那种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计长远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启发我们通过风险评估、系统论证、顶层设计来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
其三,中医药学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理念和应用选择。
中国传统医学充满着古代智慧和哲学思辨。例如中医提倡“治未病”,中国的预防医学就从中获益良多。中医把人体看成整体,相对于疾病更关注病人,采用系统疗法至少已经2000多年了,而西医是近些年才认识到治疗复杂性疾病的策略需要兼顾个体和整体。
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意思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如果只依靠刑法,那么一部分人会失去羞耻感并想尽办法逃避,而用德、用礼这样的教育方法使人们自觉地拥有羞耻感,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其实这句富于哲理的话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理念。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就受到这一思想的启发:对于恶性细胞除了化疗、放疗的杀伤以外,有没有可能通过诱导分化、通过教育的方法让部分恶性细胞“改邪归正”?通过对中医药典籍的研究、学习,也通过应用现代方法对能够诱导恶性细胞分化的化合物进行筛选,找到了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的协同靶向治疗,将坏细胞教育或者说转化为接近正常的细胞的方法。这种方法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的杀死恶性细胞,而其中对三氧化二砷的使用体现了传统医学“以毒攻毒”的治疗思想,用维甲酸诱导细胞分化成熟则是转化医学的一个典型,这两种药联合使用让自然病程只有几周的最凶险的急性白血病中85%~90%的患者能够基本治愈,5年不复发。最近我们的资料观察到10年以上500多例不复发的案例证明了这样一个疗效,在国际上也已经被广泛使用。
此外,大家都知道的抗疟特效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为有效的抗痢疾药,因为其他的一些药都已经产生了耐药性。青蒿素的发明就得益于1600年前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抗热病作用的疗效。如果我们回顾一下青蒿素的发现,很多前辈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传统医学是个宝库,这些古代智慧应该得到尊重并应用于现代医学体系。可以说,东西方两种认知的交汇,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广的视野。
传承创新,科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天,医学模式正从生物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转变,医学目的正从单纯治愈疾病到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发展。中医药学也需要跟上时代、顺应规律,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而这些年来确确实实我们中医学药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有些方面还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一是要借助现代学术语言实现对中医药学的解读和发展。
中医看病首先看的是“人”这个整体,然后通过相关临床表征再寻根溯源,推断其病因病机,当然,中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停留在经验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没能自上而下走下去,这不是中医自身的原因,而是封建、闭关锁国桎梏了中医。所以,与现代科学体系相伴随的解剖学、生理学这些理论没有能够跟上来,但是中医这个古老的科学,其朴素的学说不能完全用一些现代的指标和技术来衡量,实际上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才刚刚开始。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长期以来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予以描述、中医与西方医学无法互通互融的格局。
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这个说法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现代生命科学语言不能够就认为是西方的,实际上中医和西医都是历史传承,如果说我们将更多的古老的典籍的东西能够用现代的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达,那么它必将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多的治疗思想和方法手段。例如,中医的几万种方剂大都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的复方,这种复方的协同作用可以在增强效果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那么如何用系统生物医学的语言解释“君臣佐使”,进而揭示他们在一个复方中各自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如何对免疫系统、肠道菌群、人体自我调节能力产生影响这些是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这对于帮助中国传统医学真正走向国际学术界,进而在未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非常重要的。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学视频
肝病治疗中心
新闻中心
男科病治疗中心
喀喀喀2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