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国医大师熊继柏谈中医治急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国医大师熊继柏谈中医治急症
[复制链接]
181
|
0
|
2019-8-22 21: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能否治急症
首先,翻阅一下古典医籍的记载,不难发现,古代的名医很会治急症。如《扁鹊传》所载扁鹊治疗虢太子的尸厥就是最典型的,也是最早的急症案例。又如《伤寒论》所载:大青龙汤所治之外寒内热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陷胸汤所治之大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白虎汤所治之阳明实热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大承气汤所治之腑实热结证,“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硬”;通脉四逆汤所治之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以及乌梅丸所治之蛔厥证等。《金匮要略》所载:痉病抽搐背反张;肺痈病咳吐脓血;肠痈病下脓血;中风热瘫痫;黄疸重症发热,烦喘,胸满,口燥;水气病心下坚,大如盘;妇人产后少腹满如墩状等。以上这些无一不是急症。
再阅清代温病学之专著所载,更多急症,如邪蒙心包证,胸腹灼热,神昏谵语;肺胃热盛而津气大虚证,大热,大渴,脉浮大而芤,汗大出而微喘。热盛动风证,高热,抽搐;热灼真阴虚风内动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热盛动血证,发热,心烦,斑疹,吐血,衄血;热结蓄血证,少腹坚满,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气血两燔证,高热,烦渴,斑疹;此外,还有暑温病中如暑风证之抽搐;暑厥证之猝然昏倒,手足厥冷;暑瘵证之烦热口渴,咳喘吐血;暑秽证之发热自汗,头痛头胀,烦躁闷乱,呕恶肢冷,神昏耳聋。凡此等等,皆属急症。更有疫病学家所论瘟疫病,更是急症。
对于这些急症,古人都列有较为详备的理、法、方、药。故检阅历代医家的医案,总是可以看到大量的急症验案。可以肯定,中医本来就能治急症,而且善治急症。
众所周知,现代西医具有先进的急救手段,比如输液、输氧、输血,尤其是外科手术的急救等等。毫无疑问,西医确实善于治急症。但中医没有西医这些先进手段,现在是不是就不能治急症呢?其实不然,中医在治急症方面,确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点:
其一,中医治病一条重要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病急者必先治其急,《内经·标本病传论》指出:“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正是急则治其标之意。比如笔者曾治患者黄某,宿患哮喘痼疾,近因感冒之后喘促明显加重,前医已投止咳平喘之剂。可近5日以来,突然出现腹胀为鼓,大便不通,气喘随之加剧。邀余前往会诊,余曰:“患者此时腹胀便闭在急,当务之急,必须先通其腑气,方可转危为安。”遂处以小承气汤重剂,一剂而大便通,二剂而腹胀除,气喘随之大减。
其二,中医治病是辨证施治,必须针对本质,治其病本。许多急症的症状表现非常危急,但若只看到现象而去见症治症,没有抓住本质,往往不能取效;只有抓住本质,治其病本,才能取得速效。比如:笔者曾治患者邓某,暑假期间,夏日炎炎,突发高烧,热势达40℃以上,连续四昼夜,中西药并用,但热势不减。会诊时,前医告之不仅已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并且处以中药白虎汤重剂,石膏用至150克,热势终不能减。当我走进病房时,见患者躺在床上,却身盖毛毯,遂即询问其恶寒畏风否?答曰:阵阵恶寒。询其欲呕否?答曰:时有恶心。此病于大暑之天发热恶寒,且寒热往来,时恶心欲呕,显是暑温新感而兼少阳证候。乃拟新加香薷饮合小柴胡汤,服1剂,热势大减,服3剂,诸症悉平。由此可见,中医治急症确有其独到之处。
中医怎样治急症
急症不仅病情急剧,而且病势险恶,救治得当则病人好 转得快,救治不当则病人死得快。正所谓:“譬犹拯溺救焚,岂容整冠束发。”这就要求,中医治疗急症,诊断辨证务必迅捷准确,处方用药务必果断大胆。
中医诊断急症,在望闻问切之中,要善于抓特点。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弄清疾病的本质和病证的关键所在。而抓特点不仅仅要全面仔细诊察,尤其要注重舌脉合参。因为舌象和脉象往往最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和真相。
2009年4月,长沙市某医院邀我会诊一急症病人,患者因患急性胆囊炎先后在两家医院住治17天,每天下午2时许开始发热,热势高达40~41℃,发热时立即打针服药,约5~6小时后热势开始下降,下降之后体温仍在38.5~39℃之间,次日下午又复高热。由于患者持续的反复高烧,其体质明显下降,形瘦面黄,精神疲乏,而且高烧时极度困倦。医院会诊其高烧原因不明,并全身衰竭而通知病危。会诊时见患者脘腹胀闷,恶心欲呕,不欲进食,口苦,便秘。并询知其高热发作之前,伴见恶寒症状。查其舌脉,舌上苔垢特别厚腻而黄白相兼,脉象弦数有力,其舌脉象正反映了此病的病证特点。舌上苔垢特别厚腻者,湿热郁遏气分之象也;脉弦数有力者,少阳与阳明热结也。急拟达原饮合大柴胡汤,一日一夜服两剂,次日下午高热控制未发。服第3剂之后,热势全退。5剂之后,诸症悉平。
中医治病用药必须因证选方。而治疗急症,选方尤须准确。在选定主方之后,用药又必须果断大胆。选方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对方剂的熟练掌握及熟练运用的程度;用药的果断与否,取决于辨证选方的准确性和把握性。“用药如用兵”,如果在治疗急暴病症时,用药迟疑,那只会贻误病机;或者用药力度不够,那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2000年余治一女患者杨某,因患宫颈癌于20余日前在某医院已做剖腹切除术。可手术后20余日,仅转几次矢气,却一直未解大便,进而小便亦显不畅。医院多次会诊,结论均为肠梗阻,但用药物及其他疗法未能取效,只得考虑再行剖腹手术。可是患者第一次剖腹术后25天,不仅不宜再行剖腹,而且患者的全身情况甚差,腹胀,呕逆,不能进食,呼吸迫促,身体衰弱,不能起坐站立。会诊时,见患者腹胀如鼓,叩之有声,身发低热,呕逆间作,呼吸短促,舌苔黄燥而腻,脉象沉数有力。当务之急,必须通其大便,方可救其燃眉,乃拟大承气汤重剂,大黄、芒硝均用至30克,并嘱其急速频煎频服,8小时之后患者连呼腹痛,随之矢气,旋即大便,排出数粒弹丸样粪便之后,随之大下,排泄物臭气熏人,患者亦转危为安。
毋容置疑,中医能治急症,并且善治急症。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能与西医的先进手段相结合,如鼻饲服药、输氧、输血等,则更能相得益彰。(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