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虚实之间话中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虚实之间话中医
[复制链接]
109
|
0
|
2019-8-22 2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相较于现代医学,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显得独特——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却亦有着显著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可以说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它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虽建立在记述之上,但更偏重于描述。这就在一方面构成了中医学的鲜明特色,而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习、认知中医学的障碍。
总体说来,中医学所涉及的内容都在虚实之间。弄清其虚与实,对于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医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之“实”
毋庸置疑,中医学起源于对生命体的直接观察。古人通过观察做牺牲的动物,及因战、刑或病死亡的尸体,大致了解了人体内外的形态结构。如《灵枢·经水》言:“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再如《灵枢·肠胃》与《难经》,分别详述了消化道、心、肺等的长短大小和重量。由此可见,古代关于人体结构的本始概念都是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的。
清代医家王清任更是认识到:“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多次到乱葬岗中和刑场观察人体的内脏结构,并著成《医林改错》,纠正了许多古籍中关于人体的错误记述,并勇敢地主张依据新的解剖知识来修正中医的脏腑。近代医家朱沛文提出汇通中西医学可以“形从洋,理从华”,实际上是肯定了西方解剖学对人体器官的认识。
“眼见为实”,这是中医学在形成的初始阶段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它以解剖实体(形而下)为基础,运用直观法求解脏腑功能,其概念形成的依据是解剖的结构实体。
中医之“虚”
一个周知的事实是,中医学在实体求证这条道路上并未走下去。其间原因至少包括:(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人伦和谐的观念、辩证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学说及气一元论等世界观与方法论;(2)儒家学说的兴起,尤其是董仲舒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使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点,对中医学的发展走向有着不小的影响;(3)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因缺乏物质工具而使得难以探索人体的细微世界。
这样的背景不仅促使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产生,也促使了中医学走向虚化的演变,更多地关注形而上的层面。在认识人体时,不再把重点放在打开人体,观察、研究其结构与形态上,而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的认知原理,采取“司外揣内”(《灵枢·外揣》)的方法“以象度形”“以象测能”“以象定性”等,进而认识人体结构、推测相应功能。这与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极为相似——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而在不直接影响原有客体黑箱内部结构、要素和机制的前提下,通过观察黑箱中“输入”“输出”的变量,即可得出关于黑箱内部情况的推理。通过寻找、发现其内部规律,进而可实现对黑箱的控制。
处理“司外”获得的信息最常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所谓取象比类,即“意象”思维方法,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事物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事物联系的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只是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进行无限地类推、类比。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学视频
男科病治疗中心
新闻中心
肝病治疗中心
浪漫的小灰灰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