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面对误解,中医该如何解释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面对误解,中医该如何解释
[复制链接]
153
|
0
|
2019-8-22 22: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笔者曾在某西医综合医院实习过,科主任是一位全国知名的西医内科专家。一次,一个病人家属要求请中医专家会诊,然而这位西医专家竟说:我就不信中医还能治病,那纯是安慰剂!作为中医学子眼见中医受此“礼遇”,实在令人伤感。对此,笔者试对中医的常见误解进行剖析。
误解一:中医就是望舌、切脉,不用问也应知道病情
临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病人,来到中医师桌前,把手往脉枕上一放,便惜话如金。他们往往认为,中医就是号脉,看舌头,不用问病人就该知道病情。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把问诊放到重要地位,称其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问诊就是与病人或患者家属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既要问患者的现病史又要问其既往史。中医诊病只有望闻问切紧密结合,才能使医生获得充分的疾病资料,完整地了解病情变化,确立正确的诊断,保证中药的疗效。
有些中医名家看病只号脉就知病情,原因是他对脉诊有深入的研究,能够根据脉象的变化把握病情;另一方面在于临证经验丰富,在号脉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四诊合参,无声之中就了解了病情梗概,再结合疾病自身的规律性进行试探性问诊,故而很容易取得病人的信服。
误解二:中医善治慢性病,不能治疗急性病
很多人认为,中医只能看慢性病,碰到急性病还是要求助西医。这其实是对中医不了解造成的。
中医学家不断探索,在积累大量治疗慢性病经验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治疗急性病、传染病的经验,很多方法用之即效。比如治疗休克昏迷时针刺人中穴等疗法,治疗中暑的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治疗心绞痛的冠心苏合香丸、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如此例子不胜枚举。中医在治疗急性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中医具有简、便、效、廉的优势,在每次流行病暴发的高潮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医在治疗急性病上很有优势,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中医在急症方面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在重大灾情面前忽视甚至怀疑中医的作用,阻碍了中医参与救治急性病的途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医在急症方面的发展。
误解三:看中医就要找“老中医”
很多人到医院找中医看病,脑海中往往有思维定势,要找一个年龄大的,他们认为中医越老越好,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因素,医院里老中医门庭若市,年轻中医稀可罗雀的情况比比皆是。
老中医因为其丰富的临床实践活动,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往往卓有成效。但是,中医临床水平的高低与年龄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老中医不一定都是好中医,年轻大夫也不一定就治不好病,就不是好医生。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中医年轻有为,治病效果很好。而也有很多老中医,白须飘飘,治病水平却很一般。这就牵涉到“悟性”的问题。中医临床与中医的悟性有很大的关系,悟性就是对中医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这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看中医应以疗效为准,而不要盲目信奉“老中医”。
误解四:中医师不能使用现代仪器和检验手段
有些群众很极端,认为中医就不该做各种检查,什么血常规、尿常规、B超等,都是西医的,中医用不着。如果用了,那就不是中医或者不是好的中医。其实这都是误解。
中医历来都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从古到今,中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当时先进科学知识的利用基础上的。对于西医,也是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尝试就是由中医发起的。其实,站在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项技术和设备都不是西医的专利品,只不过是西医将此与自身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加以推广,从而造成了归属的假象。从科学角度来讲,技术对于西医还是中医都是中性的,谁掌握了它,懂得了它的原理,能够把此知识与自身结合就是谁的。中医可以用的西医也可以用;西医能用的中医同样可以用。贴上标签拒绝使用,这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医学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只要对社会、人们有益的就要利用,就可以利用。中医在发展的同时,如果利用好当前的科技手段,则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病情,更客观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弥补自身的不足,这对于中医自身还是患者,或者社会来说都是很有利的。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中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鼓励更多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医学术研究,也鼓励西医加强对中医的研究。这都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作为中医工作人员,更应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而不能盲目使用现代仪器和设备,造成资源的非合理化应用和浪费。
误解五:中医故弄玄虚,是心理安慰疗法
有人认为,中医理论模棱两可,什么阴阳五行、藏象经络,都不可捉摸,纯粹是故弄玄虚,并不是在治病。这是不懂中医的表现。
中医的理论来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其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等理论都是符合现实并得到实践检验的。我们现在还不能真正解释它、掌握它,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方法还很有限,没有深入钻研就认为是伪科学,这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学术上的霸权主义。中医的诊疗方法丰富多彩,内治外治样样俱全。尤其对情志医学研究较深入,认识到情可致病也可治病。利用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总结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总结出利用情志治病的方法。尽管这与今天的心理疗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是完全对等的。中医的一个原则、一个疗法、一个方药,往往都是由古代许多人体试验换来的,都有实际的作用和意义,而且现代的临床观察也可以充分肯定中医的确切疗效。中医就是用事实在说话,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疗法。当然,因为中医诞生于古代,也肯定有一些错误和荒谬的内容,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前人的许多错误已经得到了后人的逐步更正,而且会日臻完善。
误解六:看中医就要喝苦药水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中药汤剂常被人认为是苦药水,吃中药就是要喝苦药。这种看法并不妥当。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的炮制和生产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在煎煮和剂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中医的剂型很多,常见的主要有丸剂、胶囊、针剂、软胶囊、水剂、酊剂、膏药等等。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都可以见到中成药的踪迹,中药制剂在各类医院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目前中药的煎煮方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电煎技术较为普及。把药煎好后密封包装,便于服用和携带。
误解七:中药副作用越来越多
当今用药知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不仅对西药的副作用研究加大,而且对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力度也在加大。中药毒副作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在一些事件中某些不负责任的学者、媒体,片面夸大中药毒副作用,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形象。
其实,从科学的观点看,万事万物都是两面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人们既要合理利用好的东西,同时又要正确处理坏的东西。中药也和西药一样,都是利用自身的药理作用来治病的,都有一定的药性,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副作用。中医药就是利用中药的不同特性即所谓的偏性来治病。从古到今,我们的中医临床学家在实践中不断获取经验,掌握了大量的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和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等,中医书籍对中药的副作用也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从中医理论来讲,任何中药如果不科学使用都是会产生副作用的。现在中医疗效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中医药进入了西医医院,有些西医医生不懂中医理论、药性,开药只看药名,不辨证用药,结果药不对证,造成了对病人的伤害。如龙胆泻肝丸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后世把木通错用成了含有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先医将禁忌证、注意事项记载得清清楚楚,不能够长期使用,要对证治疗,可有些不懂中医药的医师自己用错了,从而造成毒副作用,结果不去找自身的原因,却把账记在中医药的头上,实在有失公允。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中医在发展中受到许多责难和怀疑。对中医的误解也远非以上这些,消除误解也绝非一日之功。中医振兴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努力,既要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又要加大中医在科普宣传上的力度。作为中医,我们要勇于展现自己,宣传自己,让人们了解中医。只有让人们了解中医,真正懂中医,看到了中医的确切疗效,中医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浪漫的小灰灰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