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症·证·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症·证·病
[复制链接]
176
|
0
|
2019-8-22 2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证字的正写应作‘證’,……习惯上多因简化借用,……以证代證。也有写作‘症’字,系證字的俗写”(秦伯未等《临证备要》1973年第二版)。可见,“证”是“證”的简化,“症”是“證”的俗写。《现代汉语词典》证明:症(證),病症,症状;证(證),证明,证据。
“证”如同法官断案索取的“证据”,中医简称“证”,是医生诊断的“证明”资料。“症状”是证明资料之一,简称“症”,比如,发热、恶寒、呕吐等等。“症”可以是“证”,但是“证”不完全是“症”,比如,脉象、舌象等是“证”,不说是“症”。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汇集“证据”或“证”,辨八纲,别脏腑,分主次,论阴阳,辨证论治。“病”是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是人体阴阳失衡状态。有些“病”和“证”没有严格区分,比如,头疼、咳嗽、泄泻等等,可以当作“病”辨证论治,也可以当作“证”纳入辨证论治的资料中。由此可见,俗称“中医治病”,实际上纠正“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过度认真地区分症、证、病,对于中医治病意义不太大。中医治病的关键是:辨证,别阴阳。
人体的阴阳不平衡状态非常复杂,而且是动态的。中医必须汇集四诊资料,辨证分析,才能制定治疗方略、处方用药。比如,一个腹疼腹胀的病人,首先要辨别寒、热,是否有表症,是虚还是实,是痰湿困脾,还是气血瘀滞,还是二者兼有,是否已伤及其他脏腑,等等。诊断:是脾肾阳虚、痰湿困脾还是土被木克,等等。至此大框框才明晰,制定的方略才能比较稳妥,在此大框框内考虑处方用药才能避免失误。可见,定“腹疼”还是“腹胀”还是“胃炎”还是其他什么病名并不重要,关键是辨证论治要准确。有是病用是药,或有是症用是药,不是中医。中医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也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有的中成药千百年不衰。是因为以八纲、脏腑辨证为依据,而不是用是药治某病。比如,六味地黄丸治肾阴虚、理中丸温脾阳虚、逍遥丸疏肝理气等。所以,中医自然会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比如,同是肝炎,湿热者要清热化湿,阳虚者要温阳;同是失眠,可能是心阴虚、心脾阳虚、痰火扰心种种不同。同病,治法不同。六味地黄丸可以治肾阴虚引起的口渴、腰酸、腿软、头晕等;逍遥丸可以治疗胸闷、胁疼、腹胀、漏下等。药同,治病不同。
若不依八纲辨证,有是病用是药,贻害无穷。例如,目前市场上治疗肝炎、肾炎、胃炎、咳嗽等非处方中成药很多。面对几十种治疗肝炎的中药,患者选用那一种呢?理论上只有一两种适合某病人,这就是说,如果随机选取(没有八纲辨证说明),有效率是治疗该病药品数的倒数,药味越多,有效率越低。再如,治疗感冒的新中成药很多,双黄连、板蓝根等都出现过问题。随着新药种类的增加,出问题的概率会加大。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用八纲辨证规范药品。(封志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外科
尊生保健
中药方剂
古今医案
美容之声
社区管理
杏林杂谈
针道天下
逆之羽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