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顾植山:疫病防治应重视五运六气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顾植山:疫病防治应重视五运六气
[复制链接]
142
|
0
|
2019-8-22 22: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个体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时,就产生疾病。这是《黄帝内经》最基本的病因观。调整天人关系也就成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思想。
对于疫病的病因,《内经·素问遗篇》提出了“三虚”说:天虚、人虚、邪虚。天虚是自然变化节律的失常,人虚是人群抗病能力的不足,邪虚是直接致病原的侵犯。“三虚”致疫说,较为完整地指出了产生疫病的三大因素。
“人气不足,天气如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
所谓“邪鬼”、“五尸鬼”,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为“虚邪贼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致病微生物,而致病微生物侵犯人体,中医学认为需要具备另外二个条件:“天虚”和“人虚”。
人和自然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体。人与自然的运动变化,都是有一定节律的,《内经》总结了自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创立了“五运六气”学说。《内经·素问遗篇》是讲五运六气的专篇,故文中讲的“天虚”,主要指五运六气的失常。
近现代中医对疫病病因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从五运六气角度对疫病病因的研究者寥寥。很多人认为西医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因已较清楚,再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去研究似乎已无多大意义,故在目前的中医教科书中,重视直接致病原而淡化自然“六气”的倾向较为突出。有些教科书和温病学著作为了与西医传染病的病因学靠拢,直接把疫病病因称为“温热病毒”,认为“发生温病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四时的气候变化,而是某种特定的‘邪毒’。”“邪毒”在这里已是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代称,这是试图用西医的病因学来替代中医的疫病病因理论。
明确病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疫病来说,不能正确把握“六气”病因,就难以在辨证论治中体现天人相应的中医本色。按照西医的病因观寻找直接对付致病原的方药,就会失去中医药的治疫特色。
致病微生物会不断变异,新的致病微生物会不断产生。所以在疫病的防治问题上,不能仅仅盯住致病微生物,总被动地跟在致病微生物后面跑。事实启示我们:在疫病的病因问题上,只讲致病微生物是远远不够的,人体的抗病能力,致病微生物的传染力和生物学特性,都受制于自然大环境的变化条件。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把握好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才能在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中变被动为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外科
尊生保健
中药方剂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