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浅述脾病的治法与方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浅述脾病的治法与方药
[复制链接]
96
|
0
|
2019-8-22 22: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脾居中焦,属土,与胃相连,并与之相表里,喜湿恶燥,能消化饮食,并运送水谷之精微以养五脏,还能统血主肌肉。其为病也,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也有脾病为主而涉及它脏者。治法各别,方药亦殊。
贪凉饮冷,或过食生冷瓜果,致寒湿滞脾,其证临床常见腹胀腹痛,纳少便溏,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而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应温化寒湿。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合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藿香、茯苓、白蔻治之,甚验。
寒湿滞脾,久而不解,化生湿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恣心湿热,蕴结于脾,即成脾脏湿热之候。其证常见大便溏而不爽,或下痢赤白,小便短黄,口苦心烦,口渴饮少,甚则身热起伏,不为汗解,或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身目发黄,苔黄腻,脉滑数等。当清利湿热。大便溏而不爽者,用平胃散加葛根、黄连;下痢赤白者,用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加木香、枳壳、白芍;身目发黄者,用茵陈蒿汤(茵陈、大黄、栀子)化裁治之,均可收到满意之效。
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反而成湿,湿聚成痰犯肺,则成痰湿阻肺。痰湿阻肺,其证常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于咳出,胸闷,或气喘痰鸣,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等。应燥湿化痰。笔者治此病,常用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白术、厚朴、杏仁作为基础方,再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劳倦太过,或吐下后,伤及脾气,即成脾气虚弱之证。此证在临床上,每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缓无力等。宜补益脾气。用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化裁治之,数剂即效。上证若失治、误治,就会导致病情加重而出现脘腹重坠,便意频频,或久泻、脱肛,或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之证。其治当补中益气,升举阳气。用补中益气丸常服之可效。
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液不能循经而行,溢于脉管之外,即可发生各种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大便下血、月经过多、崩漏等。此乃脾气虚弱之重证,应益气摄血。宜随证选用归脾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桂圆肉、大枣、炙甘草)或参芪汤(人参、黄芪)加减以治。
无论何种原因损伤脾气,致脾气不能输精于肺,即可造成脾虚及肺证。此证临床常见少气乏力,纳少便溏,咳嗽多痰,甚至出现面足浮肿,苔白脉濡弱等。此乃脾肺气虚之候。当补脾肺之气。治此病,笔用常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加黄芪、山药、五味子、桔梗,或更加薏苡仁、车前子治之,其效颇佳。
饮食不调,或忧思太过,就会损伤脾气。脾气不足,化生血液减少,则心血必亏,并成心脾气血亏损证。此证临床常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应补益心脾,宜归脾汤化裁。
脾阳虚弱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也可因过食生冷或误用攻下所致。临床表现除脾气虚弱,运化无权,纳减腹胀,大便稀溏外,由于阳虚则生内寒,故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脘腹冷痛,喜按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弱等。当温补脾阳。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木香、砂仁治之,收效甚捷。
上证久而不解,进而可伤及肾阳,并形成脾肾阳虚之证。此病之特点是除见上述脾阳虚弱之证外,尚有腰膝冷痛,或五更泄泻,或浮肿而小便不利等肾阳虚弱之候。应温补脾肾。泄泻为主者,用附子理中汤;水肿为主者,治以真武汤化裁,均验。
热在气分已解而证见口干咽燥,不饥不食,或大便微结,舌红苔少,脉虚细者,为脾之津液亏损。应甘寒生津,用益胃汤(沙参、冰糖、麦冬、生地、玉竹)加元参、石斛治之,于证甚切。
患者素体阴虚,并已累及脾,脾阴亏损,脾阳亢进,就会出现大便干结,腹无所苦,唇燥口干,脉缓弱等。脾阴虚弱引起的大便干结,最好不要使用下法,应补益脾阴。笔者治此病,常用增液汤,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缓缓图之,屡用屡效。
产后大便艰难,多由脾之血津亏损,不能濡润肠道使然。其证除大便干结难解外,往往伴有唇舌淡白,头晕目花,脉细弱等。当养血润肠。笔者治此病,喜用四物汤(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火麻仁、柏子仁、首乌、枸杞,并坚持守方治之,多收效。
疟疾引起的脾肿大,中医称为“疟母”,并认为此病乃由疟邪假血依痰结为癥瘕范畴。其治均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用鳖甲煎丸治之,有较好疗效。
总之,脾病多,治脾病之治法与方药亦多。关键是认病识证要准,不然,治法与方药亦无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