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
[复制链接]
136
|
0
|
2019-8-22 22: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六淫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篇属火者多达5条。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慄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慄;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属热邪次之,共有4条。凡出现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亦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由于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病机十九条”的补充发展
有人统计,《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仅176字,概括性很强,历代注家对其有所补充发展,古代如王冰、杨上善、马莳、张景岳、李中梓、张志聪、高世栻、汪昂等;近代如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均参考注释,归纳病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对其研究最为专注者当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可以说为病机理论的充实完备做出了很大贡献,特作以下简介。
刘完素(1120年~1200年),字守真,金代河间府人,后人习称“刘河间”。他从25岁起开始研读《黄帝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其学术贡献最突出的是对火热病机加以演绎发挥,形成“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的著名论点,这些研究均来源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因而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他创立了河间学派,成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他将散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及有关篇中内容,参考王冰注释,增加许多病症,将其补充为277字,并著成《素问玄机原病式》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两书,系统阐述了自己研究病机的医学思想,使病机理论和临证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刘完素在“五运主病”中,将肝、心、脾、肺、肾后加木、火、土、金、水;心火中加“疡”一字;肺金中加“病痿”二字。“六气为病”之风中加“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热中分别加“病喘……转筋……痈疽疮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秘,身热恶寒……惊或悲笑,谵妄,衄衊血污”;湿中加“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浮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火中分别加“暴喑暴昧,(躁)扰(狂越)……骂詈……气(逆冲上),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目闰瘛,暴病暴死”;寒中加“(诸病)上下所出(水液)……癥瘕颓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而最重要的是补充燥邪“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使六淫致病更加完备。此条是说凡皮肤枯涩、皴裂甲错之证,都与燥邪有关。由于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且性清轻,易损肺脏,亦有内外之分:外为气候干燥,而致皮肤皴裂;内为阴液耗竭,精血枯涸,出现眼、口、鼻、舌、咽喉、皮肤、肺肾、胃肠等干涩枯热之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外科
尊生保健
中药方剂
社区管理
古今医案
针道天下
聆听你的声音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