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理中类方歌括类变心解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理中类方歌括类变心解
[复制链接]
163
|
0
|
2019-8-22 22: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对于简练的经方来说,很多方子都是同一方根的加减,或者只是某一药物剂量的加减。如果把这些方子合作一类,编为歌括,既能让读者意识到相似方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能减少很多背诵的重复。此文即是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张英栋基于这一想法编撰而成。
题 解
方歌括,就是用歌咏的方式概括药方之功效,便于记忆。方歌括中最著名的要数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其好处在于背诵它后可以开出剂量准确的经方。剂量准确对于经方很关键,因为剂量不准确的经方不能叫经方,经方中药物相同而剂量不同的方剂很多:如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麻各半汤和桂二麻一汤、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等。
笔者在学习和背诵《长沙方歌括》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读音古今不同,且有地域差异,陈修园方歌括很多地方连念都念不顺,去背就更是强人所难。二是一方一歌,以致重复的地方颇多。对于简练的经方来说,很多方子都是同一方根的加减,或者只是某一药物剂量的加减。如果把这些方子合作一类,编为歌括,既能让读者意识到相似方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能减少很多背诵的重复,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笔者参照《伤寒论类方》的理中类编写了新的歌括,相对于《长沙方歌括》中理中类62句方歌来说,新编歌括仅为36句。希望这个新编歌括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谈到类变,似乎前人没有做过这个工作。按类方来考察,理中类9方,而桂枝类19方,桂枝类方的选择余地远远要大于理中类。但是如果把理中汤的9种变化和真武汤的5种变化都算上的话,理中类方变成21种变化(见文后附),而桂枝汤19方均没有加减变化,理中类反超桂枝类。这就是笔者类变的目的,使后学者不仅要学方,更要重视方剂在仲景思考中的变化,其意义不亚于学方。
说到心解,需要引用《经方杂谈》提供的四种解读经方的方式,分别是:以经解、以注解、以新解、以心解。心解或谓直解,即没有太多的引用,直接说出自己现阶段的理解,给他人以启示。笔者最欣赏心解,因为学经方的人更多是为了应用,而不是考据。
新撰理中类方歌括
理中参草干姜术,三两丸汤啜粥捂。
脐冲腹满术当去,吐多姜三亦去术,
脐筑加桂四两治,熟附一枚腹满除,
利多留术君须记,渴饮术至四两五,
腹痛人参应大剂,寒者干姜亦此数,
悸增苓二八变布,丸递皆为腹热筹。
真武苓芍术附姜,附一术二余药三,
附子参二苓芍修,附二术四寒痛灸,
尿短肢重欲擗地,温渗水气北方候。
四变咳首溲利呕,味半升一姜辛投,
溲多耗津去茯苓,利下去芍姜二守,
呕去炮附加生姜,八两四药水阳谋。
桂附三五去芍药,甘附二四术缓图,
骨节疼烦难转侧,桂草四二风湿逐。
桂附去桂加术四,二法一方二便主。
芍甘附三一虚故,苓桂四三二甘术。
桂枝人参表里顾,桂草四两桂后入。
理中用术不离土,姜桂附参芍草茯。
歌括心解
理中参草干姜术,三两丸汤啜粥捂。
理中丸、汤应用颇广,非只治疗寒性“霍乱”,和大病后余之胃寒。《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将此方的应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曰“人身上下左右俱病。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气……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此方,运轴行轮之法”,可参考之。这里只是从方的角度,提出以下四点注意。一为剂量,3两。做汤服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作丸服用,这里提供了一种现在并不常用的服用方法:以沸汤融化丸药,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这种服法结合了汤药见效快的优点和丸药使用方便的优势,而且加量容易,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服药方式。二为可丸可汤,急则用汤,缓则用丸。三为饮热粥,桂枝汤之啜热粥,是助正气,促药力使邪外散之意;此处饮热粥,意在温内,使“腹热”。四为捂,在表证方剂中捂为“温覆”,此处为“勿发揭衣被”,做法一致。
脐冲腹满术当去,吐多姜三亦去术,
脐筑加桂四两治,熟附一枚腹满除,
利多留术君须记,渴饮术至四两五。
此六句讲的都是关于术的问题,有去术三变,留术、增术各一法。术的药用问题会有另文详述。此处只是就理中汤方用术之法作一分析,吐多去术有人认为是因术有发越之势,脐、腹症状去术因为术不治下焦。《伤寒论》中第159条可参。如果利多,即使有吐,也不去术。渴饮出现在理中汤证中,病机当为脾虚不能化生津液,水停津液不能上呈。如果用炒白术,当为治本之谋,此处未言炒,生用或许更当,后面尚有便干溲多加白术之法,可见术并不燥。一个术在理中汤中出现五种变化,可见仲景心思之缜密。
腹痛人参应大剂,寒者干姜亦此数。
此两句顺承前面的四两五,体现了方中单独增加某味药的变化。除了炙甘草,理中汤中其他三药都有增量的变化。吐利后出现腹痛,病机应为气津两虚,故加人参剂量。中阳伤明显而出现脘腹寒甚的,加重干姜用量。
悸增苓二八变布,丸递皆为腹热筹。
悸增茯苓二两,为水停中焦的对症加法。八变布指理中汤后出现了八种变化,为以变应变之法。
后一句主要讲了理中丸的服用方法: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关于此点《伤寒论十四讲》中有个故事:余在青年时期,一次因食生冷而致脾寒作泻,乃就医于某老中医。诊毕授余理中丸,医嘱曰:白天服三丸,夜间服二丸。余服药一日,下利依旧,腹中仍疼胀。乃问于老医,胡不效耶?曰:腹热否?答:未觉。曰:递服之,俟腹热则病愈矣。后果然腹中发热而病愈。当时颇奇其术之神,后学《伤寒论》理中丸的方后注,方知出自仲景之手,而更叹此老医学识之博。
真武苓芍术附姜,附一术二余药三,
附子参二苓芍修,附二术四寒痛灸,
尿短肢重欲擗地,温渗水气北方候。
真武汤与附子汤从药物组成上只一味之差,真武汤用生姜,附子汤用人参。但是与剂量合看则只有两味药相同,茯苓和芍药各三两。白术和炮附子的用量,附子汤是真武汤的两倍。附子汤所治之证为304条“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和305条“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对于这样的寒、痛证,304条云“当灸之”,这就是说附子汤有替代灸的温通作用。附二术四作为此方中的阳药,笔者认为术当用苍术。人参二两补益,茯苓三两治水,芍药三两通滞,都是为附、术作后盾的,所以用了一个修字,有“阴在内阳之守也”之意。附、术大量,为“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见《伤寒论》第174条方后)之意,逐水气可以宽泛理解为驱逐水、湿、瘀等阴邪之意,为“阳在外阴之使也”。
真武汤出现在理中类中,笔者是按照《伤寒论类方》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徐大椿的思考中,茯苓、白术所治在中,炮附子着眼于阳,芍药目的在通,生姜优于疏达水之上游,故可与小青龙互为接应,伤寒论中已经提出很多线索。
其实定位真武汤还有另外的方法。与《伤寒论》并列的,同为整理《汤液经》而作的《辅行诀用药法要》中讲:“玄武者,温渗之方。”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是古代用四种神灵来命名的方位名词。真武属北方,北方为寒、水,在五脏中对应肾,结合寒、水,我们可以认为真武汤是针对肾阳不足导致的寒水泛滥的方剂。这样的思路中治水方剂就成为在上麻桂剂,以小青龙为代表;在中苓桂剂,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在下苓附剂,以真武汤为代表的完整格局,三方可分可合,互相接应。这就是“温渗水气北方候”的涵义。“尿短肢重欲擗地”只是一些症状的提示,参看《伤寒论》中第82条、第316条。
四变咳首溲利呕,味半升一姜辛投,
溲多耗津去茯苓,利下去芍姜二守,
呕去炮附加生姜,八两四药水阳谋。
这几句主要谈真武汤论中加减有四种变化。咳加五味子半升、干姜、细辛各一两,此为干姜、生姜同用又一方,前有理中汤去术加生姜三两,后有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另有生姜泻心汤等方,俱为干姜、生姜同用之方。故知生姜以治疗呕吐上逆为胜,干姜以温中治利治咳为能。
小便不利当分两类。一为过多,二为难。此处小便利为下焦虚寒,不能约束之过多,通则为正,过则为灾。小便过多恐肾阳被耗,故去茯苓。后面理中类方桂枝附子汤后有“小便不利,当加桂”,是针对后一种情况。
下利者,里寒甚。芍药不论是否味酸,其偏寒是肯定的,故去之,加干姜二两。
呕去炮附加生姜,与理中汤后的“吐多姜三亦去术”去术加生姜是一致的。有前贤汪苓友认为,真武汤去附子恐不为真武汤,那理中汤去术呢?桂枝汤去桂呢?足见仲景圆机活法之丝毫无碍,不要被方剂的配伍理论束缚了手脚,影响了思路。方药以治病为能,症变方亦变才是正理,《伤寒论》只是为理举例,绝非临证全书。如果连例子都理解不好,如何能实际应对万千变化的疾病呢?
呕去炮附加生姜后,真武汤就只剩四个药了,所有的加减都是围绕“水”和“阳气”来进行的,不要多余的条条框框。
桂附三五去芍药,甘附二四术缓图,
骨节疼烦难转侧,桂草四二风湿逐。
桂附三五去芍药,指桂枝附子汤用制附子三枚,共有五味药,其他成分为桂枝汤的组成,但是不用芍药。甘附二四术,指甘草附子汤中有四味药,除了桂枝其余三味都是二两。174条的桂枝附子汤和175条的甘草附子汤都治疗“风湿相搏……疼烦”之证。桂枝附子汤治疗的是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甘草附子汤治疗的是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哪个病情更重呢?桂枝附子汤证风湿之邪阻滞的部位在体表,而甘草附子汤证风湿之邪阻滞的部位已经入里,在关节。病位在表的比在里的要轻,这是定论。
从方药的分析上也可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两个方子有两味药剂量是相同的:桂四两,草二两。附子都有,但桂枝附子汤为三枚,甘草附子汤为两枚。组成不同处在桂枝附子汤有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附子汤有白术二两。桂枝附子汤三枚附子,而甘草附子汤两枚附子。这里容易引起疑问:为什么病位在表,病情轻的桂枝附子汤证附子反倒多用呢?原因在于,病位在表可速去之,“犹拔刺,犹雪污”,“邪去正自安”,附子多用目的在集重兵而溃敌于一役。而病位在里,阻滞于关节,只能缓缓图之,做长期作战的准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都在作战的运筹之中,破敌于一役是不可能的,附子少用在求稳,“积正邪自除”,以甘草名方也提示了缓图的意思。生姜加大枣为调和营卫,与白术之安中比较,营卫为在表之气血,而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孰轻孰重,孰急孰缓也便昭然若揭了。
甘草附子汤后“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始”,也在提示缓图之意。药性较烈,为安全故,初服药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投石问路,逐渐加量的服药法。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外科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