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评论:走火入魔的“让中医退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评论:走火入魔的“让中医退场”
[复制链接]
178
|
0
|
2019-8-22 22: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近日来,怪事多多,先有媒体刊登韩国要把中医作为“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报道;接着又跳出了一批人,其中最为走火入魔的是自称“搞科学史的”并“读中医读了33年”的张功耀,居然在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要让中医“退出国家体制”,其理由是中医“不科学”、“不安全”。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一词在中国的确存在着被滥用的危险。按国际惯例,这在学术上被称为“科学主义”。在中国,有些学者为了对这个看来是中性、实则为贬义的词汇谨慎起见,在前面特意加上了一个“唯”字,于是就变成“唯科学主义”了。
“Science”这个词,翻译成中文就是“科学”,但是它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实证”。早在西方掀起科学革命的年代,实证主义大显神威,大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种偏激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科学”,严格说就是“实证”,当作了唯一。其危害是:限制了人的思维,因为用演绎法通过思辨和推论而提出来的理论,可能一时不能被实证或全部实证。要是按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像今天我们作为理论工具的“元素周期表”和“相对论”在襁褓中就会被扼杀。
很搞笑的是张在其博客中费尽唇舌以孔子不吃药来证明中医中药被历代名人所嫌弃。这里有一个可能是很致命的逻辑错误。按历史条件推论,孔子不吃的的确也很可能是中药。但是,张绝对无法证明孔子会接受张所推崇的西医西药。按上下文去推测,孔子很可能反对的是所有的求医问药行为。
同样,张指责中医中药不安全,我们也并没有看到充分的理由。即使是按实证的要求,他也没有拿出确实的数据来证明吃中药导致的医疗事故比西药更多,或者吃中药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比西药更大。
按张的说法,西医“因果关系明确,原理清楚”,当然,反过来就是中医“因果关系不明确,原理不清楚”。其实,西医西药一因一果的对应方式,可能恰恰是其局限性。有个药品广告,给人的印象就是“两—片”,这充分表现了西药的特点。而真正的中医大师,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因此,中医理论甚至被推崇为现代系统论的鼻祖之一。
更重要的是,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发现,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前,结核病、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是人类头号杀手。对于这些疾病,西医西药“一物降一物”的治疗方法,确实有其优势。随着免疫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些传染病基本上被消灭,剩下的也得到了控制。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中叶以后,慢性病取代了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与传染病相比,慢性病有两个不同的特征:其一,慢性病的致病原因被认为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二,慢性病只能控制而不可治愈。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以整体诊视、辨证施药的中医中药的优势就逐渐显露出来,这就是当今世界上中医中药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的根本原因。
虽然作为一个颇有资历的中医,张却如此走火入魔以致数典忘祖而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非常让我们感到惋惜,但作为一个研究者,他本人怎么看待中医中药可能应该有其自由。然而,在网上征集签名欲取消或“劝退”中医中药的行为便实在有点过分了。好在卫生行政部门对此头脑是清醒的,断然拒绝了张功耀们的“集体请愿”。有个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有人动员了100多名“科学家”与他联署反对爱因斯坦与他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笑曰:如果真理真在他手中,他一个人反对我便足矣,哪里用得上100人?录此存照,与张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闻中心
男科病治疗中心
亮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