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
[复制链接]
93
|
0
|
2019-8-22 23: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黄煌“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一文,获益匪浅,但对该文“与玄学绝交”观点不敢完全苟同。
黄煌在文中说:“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与玄学绝交,尽快沿着自然科学的轨道运行。不要再强调‘医者意也’,不要强调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要轻信内观、自省、顿悟及特异功能”。其实黄煌这里所说的“玄学”基本上都是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中医“比类取象”方法的具体体现。
“比类取象”方法的提出最早见于《素问·示从容论》,“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比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中医药学本身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而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故又称为技艺。皋永利认为中医学具有文化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王振华博士认为,中医是通过“比类取象”的方式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感性与理性合一即悟性,悟性(又称悟、领悟、顿悟、觉悟、体验、体悟)是一种全身心的协调、统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既可以用心‘看’,也可以用感官、身体‘思’(体验、体悟),身与心感性与理性的界限模糊、融为一体,其具体运行方式就是比类取象”。(《博士看中医》)
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要发展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这在中医界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而“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我们不能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就简单地认为它是“玄学”,对其轻易否定。按照黄煌的逻辑,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论》的卫气营血辨证也应该是玄学了,因为这些都无法实证,都充满着中医的思维特色,是不是也要远离?还有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的“阳气为身之大宝"、“人身只此一息真阳”等,是不是也应该加以否定?如果这样,中医药可能现代化了,但是中医也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笔者认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但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而且应该加强学习和临床实践,努力培养中医思维。中医“比类取象”思维方式,除了保留在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医著中外,也大量体现在中医医案、医话中,是我们培养中医思维很好的教材,我们应予以重视,加强学习和研究。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客观存在,不容否定。古人云:大匠示人规矩,不能示人以巧。这个巧就是机巧、技巧,就是艺术。这种机巧、艺术很大程度上就“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需要自己去亲历实践,去感悟。也就是说,不管中医药方书汗牛充栋也好,不管你学富五车也好,著书者都不能尽述其意,学习者也就不可能尽得其传。因此,你就不能指望通过书本学习就能掌握中医技艺,将书本知识用于治病,非但不能十全,甚至常动手便错,故又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说。所以现在学习中医又提倡借鉴师承教育方式跟师学习,希望学生通过老师的“心传口授”、“耳提面命”得到“真传”,提高诊治疾病能力。
以中医内科教材为例,我常对学生说,不管你内科书背得有多熟,一上临床就用不上。但是教材也只能这样编,而且编书的都是中医专家、大师。《中医内科学》对于每一个病从定义到病因、病机,临床分型治疗,以及加减变化都尽行了详细论述,可以说无所不包。在临床上却基本用不上,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有很多东西都“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都需要临场发挥,并且每一个病人都不可能按照书本上去生病。这就是中医非常强调个体化动态治疗的原因,也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中医治病讲“三因制宜”,特别是因人制宜,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病人的大小,胖瘦,正气的强弱等,都没有硬性标准,全靠医生自己去感受,根据病情辨证用药。又因为疾病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同时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中医治病的特色和优势就是辨证论治,因此针对性强,同时随意性也大,很难规范,也就是说辨证加减变化灵活,实质上就包含着“医者,意也”之含义。即中医医师根据所学的知识、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以意“度”之,随证灵活用药。正是因为临床病人病情千变万化,中医师在临床上诊治疾病不得根据病情灵活应对,因此很难重复验证。
笔者认为,真正的中医思维,虽然很难把握,但他除中医经典和历代中医医著外,大都通过中医医案、医话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认真学习中医医话、医案,对于我们培养中医诊病思维无疑有很大帮助。比如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这些医案基本上能够真实反映其诊疗思维和用药经验,但该书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用某固定方治愈某病几十例的记载,而我们也只能借鉴叶天士中医诊病思维和用药经验,掌握如久痛入络,活血化瘀法,以及胃阴亏虚,养阴益胃法等,而不是照搬他的治病方药。
综上可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不是说就可以轻易否定“比类取象”、“医者意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中医思维方法,并且错误地认为它们是“玄学”与之绝交,而是要继承发扬中医思维特色优势,用中医思维诊病,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医,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肝病治疗中心
新闻中心
医学视频
wǒ想我是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