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方证相对是辨证论治典范——兼与熊兴江医师商榷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方证相对是辨证论治典范——兼与熊兴江医师商榷
[复制链接]
110
|
0
|
2019-8-22 23: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所谓方,指方剂;证,指证候、病机。认识疾病的关键是辨“证”,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是“方”。方与证乃是仲景医学的核心。
●根据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得出其“证”(病机),施以相对应的方药,便为“方证相对”的真正含义。
●仲景书“辨××病脉证并治”体现的方证相对规范,临床验之有效,是后世中医学者广泛认同并遵循的“辨证论治”思想之源头、之典范。
近来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连续刊载了有关经方“方证相对”方面的文章,特别是近日(2010年7月1日)熊兴江“辨方证不同于辨证”一文,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令笔者想起已故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晚年撰写的“方证相对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1月1日)一文。该文曾深深地影响了笔者对仲景书的研究。现结合学习刘渡舟先生“方证相对论”的感想,谈点自己的见解。
“方证相对”的提出
刘渡舟先生经过考证、研究后认为,最早提出“方证相对”的,乃是公元682年唐朝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
孙氏在《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中说:“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对,须有检讨,仓卒易知。”这表明,孙氏最初见到的《伤寒论》条文,在“证”的下面没有“方”的衔接。孙氏经过一番研究、编次,改为在证之下衔接相对应的方子,使方随证立,互不分离,仓猝之际,便于检用也。
对孙氏的这种改进,刘渡舟先生归纳了三大好处:“突出了方证的重点和优势;促进了方证的集合与归纳;加强了辨证论治的速度,打开了通向《伤寒论》的大门。”
宋代林亿等《金匮要略方论·序》中亦提到“方证”这个关键词,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方证相对”的含义
“方证”又称之为“汤证”、“丸证”、“散证”等。不难理解,“方证”的“方”,乃概指方剂。而“方证”的“证”则需要深入探讨,加以明确。
“证”指证候
刘渡舟先生说:“《伤寒论》的证,又叫‘证候’,乃是反映疾病各种痛痒的一个客观‘验证’。证有客观的规律性,又有其特殊性,它可供人分析研究,综合归纳等诸多妙用。”“在临床辨证时,应先抓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所以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对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六经的主证,是辨证的核心,只有先抓定主证,才能突出辨证的重点,这种宝贵的遗产是任何人都可以继承的。”
上述可知,所谓“方证”的“证”,所谓“六经的主证”及各种杂病的主证,乃是反映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的主要证候;该主证一般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互相联系、具有自身规律性的一组证候群。
“证”指病机
刘渡舟先生说:“证的精微之处,古人则称之为‘机’,凡事物初露的苗头都带有机义。……古今医家能通天地,决死生而百发百中,而皆善于识证知机,辨证之学岂可轻视之哉!中医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之法,祖述岐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高出人表,独领风骚,而为中医之魂也。”由此可知,欲明辨病机,则必须精通经典,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独立思考,方能百发百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为苍生大医。
证之与病,如影随形
刘渡舟先生说:“证不是捏造出来的,它是生理病理客观的产物,它同病可以分开,而又不能绝对地分开。所以证之与病,如影随形,从‘取证’的意义来讲,它优于近代医学。”由此可知,我们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病”字,既指病又指证。就是说,相同的病或证候,由于证(病机)不同,故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病或证候,由于证相同,故应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总之,“证”是伤寒热病与各种杂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群,根据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得出其“证”(病机),施以相对应的方药,便为“方证相对”的真正含义。
“方证相对”的验证
唯物辩证法认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自古至今,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了“方证相对”的科学性,笔者的临床经验也佐证了方证相对的神奇疗效。
一位26岁的男性患者,主因间断性发热,关节痛5年,伴周身浮肿半年,加重7天,以“狼疮性肾炎”收入院。住院半月后,发热复作,体温39℃,时至初夏,虽发热而喜衣被,周身浮肿,肌肉目闰动,腹胀时痛,手足欠温,神疲头晕,口干不欲饮,大便溏,小便少,舌淡红,体胖质润,苔腻而罩黄,脉滑数,沉取无力。血压23/14KPa(172/105mmHg)。曾服清热解毒药如银翘散,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安痛定等,发热不退。因考虑患者证候与《伤寒论》第82条与316条所述真武汤证颇类似,而其发热特点则为第11条所述的真寒假热证,即“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此外,脉滑按之无力,此《濒湖脉学》所谓“滑脉为阳元气衰”之象;舌体胖、质润、苔腻均为阳虚寒湿,其舌苔罩黄可断为虚热之象。总之,病机为阳虚水泛而发热,真武汤为的对之方。服药一剂,即汗出热退,体温渐趋正常,诸症遂减。
以上治验体会到,要取得“方证相对”的良效,熟记《伤寒论》条文,领会其精神,辨证准确至关紧要。
“方证相对”是辨证论治之典范
刘渡舟指出:“凡是一门科学,都具有一堵墙,必须设法找到门径,才能登堂入室,目睹科学的奥秘。《伤寒杂病论》这堵墙是比较厚的,怎样才能穿入呢?必须从方证大门而入。”所谓方,指方剂;证,指证候、病机。认识疾病的关键是辨“证”,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是“方”。方与证乃是仲景医学的核心。总之,仲景书“辨××病脉证并治”体现的方证相对规范,是后世中医学者广泛认同并遵循的“辨证论治”思想之源头、之典范。故笔者对熊君“辨方证不同于辨证”之见不能苟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尊生保健
中医外科
中药方剂
美容之声
针道天下
古今医案
莎拉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