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仲景为何以杏仁代麻黄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仲景为何以杏仁代麻黄
[复制链接]
106
|
0
|
2019-8-22 23: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仲景明言“见病知源”,“源”即是病本,“见病知源”即辨证求本之意。机械地按仲景书中举出的有限例子来“方症对应”是非常不可取的。
●药,指药物本身固有的功能;用,指药物临证的具体运用。研究中药功效应分清药与用的问题。
●在有下焦阳气不足的潜在危险时,仲景本着“既病防变”的原则,需用麻黄时,将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治本求本”的高度而不是“症状”层次上,因此舍麻黄不用而以杏仁代替,仍是“用其利必先避其弊”之意。
●对于病症和方药功效都应该“求于本”,只有方药的核心机理与病症的核心机理丝丝入扣,才可能“既有近效,更求长效”。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是说从饮逆形肿一证而论,用麻黄最好。但仲景不用麻黄却用杏仁代替。《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在这里,现存的《伤寒论》原文出现了矛盾:一说若出现喘要去麻黄加杏仁;一说仲景的用药思路是麻黄主喘,这里若出现喘要去麻黄,怕不是仲景原意。那么,到底仲景原意是什么,临床该如何应用呢?
应“知犯何逆”论治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之“逆”,有学者撰文称“逆”就是病机,是病本,笔者甚为赞同。“观其脉症”是医者都会做的,而能不能探究到真正的“逆”,与医者水平有关。《伤寒论》序中仲景明言“见病知源”,“源”即是病本,“见病知源”即辨证求本之意。仲景一再告诫不可“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然而当今还是有很多学者机械地按着仲景书中举出的有限例子来“方症对应”,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分清中药的“药”和“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姜建国教授认为,古今研究中药功效的著述有一个通病,即“不分药与用,不分主与次,面面俱到,未及本质。”研究中药功效应分清药与用的问题,“药,指药物本身固有的功能;用,指药物临证的具体运用。中医临证用药,用的学问远远大于药的学问。这是因为药是有定规的,用却是圆活的……”中药的用与药物的核心功效相混淆,只能让人学到“麻黄主喘”,“麻黄治肿”。却学不到“麻黄为什么治肿、治喘”;“麻黄治什么样的肿、什么样的喘”;“什么时候不能用麻黄治肿、治喘”。
对以杏仁代麻黄的解释
笔者认为,麻黄的核心功效是“发其阳”(语出《金匮要略》),通过“发其阳”实现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宣通闭阻”等诸多功用。李心机教授以“用麻黄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不用麻黄者,亦因麻黄发其阳故也”来总结小青龙汤治喘时麻黄的去留问题。“外寒内饮,下焦阳气不虚,则留用麻黄;若外寒内饮,下焦阳气不足,则去麻黄”,这就解释了小青龙汤治喘去麻黄的机理。小青龙汤证本有潜在的下焦阳虚为基础,这个可以“水气”的成因和小青龙汤“若噎”去麻黄加附子的变化作为佐证。刘渡舟反复强调用小青龙汤需中病即止,止后及时使用苓桂术甘剂善后也是注意到下焦阳虚,要防止发越下焦虚阳之意。《金匮要略》文中的“形肿”也在使用小青龙汤后出现,想用麻黄却没有用的原因与上同,不再赘述。
不用麻黄就一定要用杏仁吗?这就涉及到了杏仁的核心功效问题。姜建国教授认为:“一言以蔽之,杏仁主降肺气。即《神农本草经》‘下气’之谓也。”《古今药方纵横》将杏仁的核心功效定位在“润降”,与《神农本草经》所述大同小异。以“下气”的杏仁代替“发其阳”的麻黄的原因,《本草便读》讲得很好:“杏仁之性似无辛味。似乎只有润降之功,而无解散之力,但风寒外来,肺气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气顺而表方得解……”杏仁“润降”、“下气”,作用的靶点在气,气顺则表解,气顺则喘解,气顺则肿解。不可用“发”之麻黄,则用“下”之杏仁,都可以达到“气顺”的目标。
前文讲到的喘、肿的核心机理皆在于肺气不调,如果没有下焦阳气不足,则麻黄宣肺顺气较速;如果有明显的、或者潜在的下焦阳气不足,则“发其阳”不可用,退而求其次使用杏仁替代。仲景方中麻黄、杏仁同用的方子也有很多,其治疗的核心机理不外肺气的宣降。
临证当于“治本求本”处着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有下焦阳气不足的潜在危险时,仲景本着“既病防变”的原则,需用麻黄时,将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治本求本”的高度而不是“症状”层次上,因此舍麻黄不用而以杏仁代替,仍是“用其利必先避其弊”之意。这也告诉当今医者对于病症应该“求于本”,对于方药的功效应该“求于本”,只有方药的核心机理与病症的核心机理丝丝入扣,非常吻合,治疗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这里讲的效果不仅是当下有效,更指患者身体长久的健康,即“既有近效,更求长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古今医案
针道天下
王牌胡汉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