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中药性能理论岂可轻易否定——与张养生先生商榷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药性能理论岂可轻易否定——与张养生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64
|
0
|
2019-8-22 23: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学术界有些人通过统计认为“五味对位归经的认识基本不能成立”,进而否定中药性能理论,这是错误的。
●对中药归经理论的错误理解、药因不同配伍而归经不同、中药的多味多气性以及病证的多样性等,会导致统计有误。
●中药归经虽然复杂,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上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性能理论能指导临床用药治病,提高疗效。
●中药归经理论需要总结和提高完善,与时俱进。
9月9日贵报张养生先生《质疑中药性能理论》一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该文作者认为“中药性能的一些方面,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系统性、不确定性、甚或是错误现象。”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则实质上是否定了中药的四气五味药性理论。
五味对位归经
“对不上”之说早已有之
早在1995年时,李信民等在《中国中药杂志》第20卷11期用统计方法对中国药典中261种单味药性的五味与归经关系进行分析,其结果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大有定中医药为谬误,推翻中医药理论之意。其中仅甘味归脾在相表里两经合并项下符合传统理论,苦味被判为不归心经,其余各味与归经关系亦被重新确定。
2000年,李盛青等在《中医研究》第13卷5期以载药5700多味的《中药大辞典》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再结合五味的主要功效,认为辛味主入肝、脾、肺经;苦味主入肝经;甘味主入肝、脾经;酸味主入肝、脾、肺经;咸味主入肝、肾经。与传统的五味入五脏不同。李氏统计认为心欲甘、苦,肝欲苦、甘,脾欲甘,肺欲甘、辛,肾欲甘,而不同于《素问》的五入五欲。
以上二人提出的观点与张先生的观点相似,共同点是五味对位归经对不上《素问》的五入五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
五味对位归经
“对不上”的原因
对中药归经的理解不正确,中药归经有三类
所喜先入归本经
目前中医药界对中药归经的理解多据《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这也就是张养生所说的五味对位归经。如果仅据此理解归经是片面的,徒不知《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此另有注解:“五味入胃,各有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此处五入是指所喜先入。偏阴偏阳之谓疾,治病就是以药物之偏性治疾病之偏胜,治病必然同时涉及药和病两个方面。“五入”是从药五味对五脏的角度来说的,另有“五欲”是从五脏对药五味角度来说的。《本草纲目·五味宜忌》:“五欲: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心,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时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此处指明五入五欲是治本脏有余之病。五味治病广泛,五味所喜入本经,并不代表不入其他经。
味化气入腑归经
阴阳、气味可互相转化,味可转化为气而归相应之经。对五味五入,《素问》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王冰曰:“(五味)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仿此。”(《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五味偏胜》)《本草备要》:“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阳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以上所述,为表里两经,即五味归经,不仅入阴脏,也相应入阳腑,味可化气。
相生相克归经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张志聪释五禁:“五味五气,有生有克,有补有泻,故五脏有病,禁服胜克之味。”李时珍曰:“五禁者,五脏不足之病,畏其所胜,而宜其所不胜。”由此可知,五味有相克相生归经,并且面广量大,如果仅用所喜先入归经统计,当然是五味对位归经“对”不上。培土生金,补肾益肝是五行相生,培土制水是五行正向相克,扶土抑木是五行逆向相克,互为母子用药就是生克规律的总结。汪昂说:“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如“酸枣仁:甘酸,平。归心、肝、胆经。”甘入脾,肺为脾之子,故也应入肺。酸入肝,肝胆相表里,脾胃相表里,因此可兼入胆。心为肝之子,也应入心经。平主入胃。查文献:《药性解》:“酸枣仁,味酸,性平,入心、脾、肝、胆四经”;《本草求真》:“酸枣仁专入肝胆,兼入脾”;《本草汇言》:“入足少阳、厥阴,手少阴、太阴四经。”(《中华本草》精下册)
按照张养生的统计,完全符合相克相生归经之说:例如“62味苦味药,归心者仅为25.81%,归肝经者却为56.45%”,心火为子,肝木为母。“70味甘味药,归脾经者仅为21.4%,归肺经者为40.00%,”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张养生对辛味归肺、脾,咸味归肾、肝的统计,均为母子关系。既有所喜先入归经,也有相生归经。如果张养生扩大入经数统计,或与四气相联系,就一定会出现相克归经。
五味不是孤立存在,气、味互相影响,因气、味的不同而影响归经
味同而气不同,归相应本脏经
好古曰:“本草之味有五,气有四。然一味之中有四气,如辛味则石膏寒、桂附热、半夏温、薄凉之类是也。”(《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气味阴阳》)查高学敏《中药学》(以下中药引文同):“石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桂枝:辛、甘,温(热)。归心、肺、膀胱经。”“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薄荷:辛、凉。归肺、肝经。”以上四药,虽均有辛味,但因四气寒热温凉不同,而影响归经致使其归经不同。味为阴,气为阳,阴阳气味互相影响。
味同气同,不归相应本脏经
如“寒水石:辛、咸,寒。归心、胃、肾经”。“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以上二药均有辛味,却没有对位归肺经本脏,均有辛、寒,但因其他味不同,而归经有同有异。
所归之经,无相应对位本脏五味
如“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三经”。“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以上三药均归肺经,但都没有辛味。
同一药因配伍药不同,其归经不同
如《汤液本草》记载砂仁“与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得配本草》记载砂仁“与吴茱萸、青皮为使,入肝。”与砂仁所配之药,称为引经药,引经药的作用是“引诸药直达病所”,即使药物的归经发生变化,这样的归经,当然和五入、五欲本脏归经不同。
中药的多味、多气性,使五入五欲本脏归经占的比例不高,统计有误
王好古曰:“有一物一味者,有一物三味者;一物一气者,一物二气者。”中药因种子、产地、种植管理、气候、种收时期、炮制、临床药量、药物种类等不同,会使中药具有多味、多气性。现代科学证明,中药具多成分性,有效成分也并非一个,人参有效成分已达近百种。中药的多味多气性,使药物归经更复杂化,也因而使本脏归经所占的比例降低,导致五味对位归经对不上。如“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对位归经辛归肺,甘归脾,如果统计时只算其一,就降低了对位归经的比例。既然如此,那又怎能区别多味中的某一味是五入、五欲的本脏药呢?如果张冠李戴的话,统计升麻本经味,一人统计辛味时,认为甘是本经味;另一人统计甘味时,认为辛是本经味,这样就会导致辛、甘两味统计都失误。
病证的多样性,致使中药入经呈现多样性,而使统计无所适从
从当今的时空条件下,无论西医病还是中医证,都达上万种,更何况中医药是传统医学,对中药气味归经的总结,是数千年来不同五运六气时空条件所产生的不同病证运用中药治病经验的总结,如据高晓山统计:有人参归经记载的27部文献中,有7种说法,涉及12经;有甘草归经记载的32部文献中,有11种说法,涉及12经及冲、带2奇经。(2003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9卷1期)面对众说纷纭的文献,就会使五味对位统计莫衷一是。由此而产生的统计,就不能反映中药归经的客观规律。
如同一脏腑因病因不同,需不同气、味归其经。《嵩岩尊生》:“肝苦急,以甘缓之,劲急甚,欲散,以辛散之,过散,当制以酸收之,虚则脏性自见思酸,以酸补之。恶风,辛平散之,内伤阳甚,筋热拘挛,凉之。”此处肝病,因病因不同,归经分别为甘、辛、酸之味,平、凉之气;肝病并不是只用本脏酸味。若只统计酸味,当然有误。
综上所述,中药归经虽然复杂,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上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归经理论能指导临床用药治病,提高疗效。当然,中药性能理论也需要总结和提高完善,与时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尊生保健
古今医案
中医外科
美容之声
社区管理
杏林杂谈
针道天下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