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重新审视中医学术特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重新审视中医学术特点
[复制链接]
129
|
0
|
2019-8-22 23: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目前,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还处于“主流地位”,“研究中医”还没有变成“中医研究”,中医界在科研领域的主体缺失,不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决心,无法得到应有的成果回报。
●为了使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必要重新审视影响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只有破解理论难题,才可能有效突破中医药发展的瓶颈,迎来中医药事业的复兴和繁荣。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具体做法是“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在中国,中医不是补充与替代医学,而是与西医一样属于“主流医学”。目前中医处于薄弱地位,不利于我国在医学领域里的原始创新,所以国务院才有《若干意见》的出台。如果用“中医是主流医学”的目光,审视目前的状况,分析中医界的处境,可以看出,落实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仅需要政策倾斜、资金扶持,还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解决一系列困扰中医药发展的问题。
中医学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中医发展道路,展示的临床成就硕果累累,而理论成就相对较少。尽管目前有关探索正逐渐展开,尚有向纵深发展的必要。目前,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还处于“主流地位”,“研究中医”还没有变成“中医研究”,中医界在科研领域的主体缺失,不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决心,无法得到应有的成果回报。为了使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必要重新审视影响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只有破解理论难题,才可能有效突破中医药发展的瓶颈,迎来中医药事业的复兴和繁荣。
历史上,“学”与“术”的发展,经常是不平衡的,但二者可以互相促进。理论探索可以引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也可促使理论延伸。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滞后,不仅影响临床探索,还影响到人们对于中医科学性的正确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的“时空整体观”
在西医发展的历史上,解剖分析的还原论方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派生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研究方法,并且把结构看成是“物质第一性”的决定作用。近代中医曾得出结论:“西医长于解剖,中医重在气化”。但是,在“解剖为实,气化为虚”的观念里,中医的学术就难以找到“脚踏实地”的基础,也成了屡屡被当作“不科学”的依据。
时过境迁,“结构决定功能”的研究方法,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因为它“只看到了鸡生蛋,看不到蛋生鸡”。尽管细胞分化是人体不同功能的基础,但是所有不同的组织细胞,其细胞核都含有相同的DNA。因此,细胞功能的差异性不能用结构决定功能来解释。而且,克隆技术也证明了不同的体细胞,都可以成功地克隆出同样完整的生命。结构与功能是一系列的因果链条关系,不是简单的“结构决定功能”线性关系。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是从单细胞孕卵分化之后形成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人体结构来源于功能的积累,另一方面形体结构的维持还需要功能的维护。离开功能支持,生命结构就会消失,变为一堆“泥土”。人体结构的修复,也需要功能的作用,否则再无菌的手术也不会成功,再好的药物也不会发挥作用。因此,不能把“结构决定功能”当成绝对的信条,结构与功能在生命领域有其特殊性,不能机械地一概而论。
既然结构与功能是一系列因果相连的链条,我们研究生命规律时,必须具有“时空整体观”。根据宋安群《新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任何整体的功能只能用这个整体来解释,而不能用其组成部分来解释。如水的特性不能用其组成成分氢原子和氧原子来解释,因为两者不具备水的特性,简单相加就会爆炸,水的柔顺与滋润特性无法从它们身上推测出来。
中医学的“状态疾病观”
中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各有特色,也各有优缺点。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胸痹”,大约是中西医对于同一个疾病的不同称谓,其命名方法各有侧重。西医看重的是疾病的病理结构,强调具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硬指标。中医则从生成论出发,强调患者原来气血畅通的胸部,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痹阻。无论是由于气虚、血瘀,还是因为痰阻造成的闭塞,只要通过辨证治疗,开瘀通闭,就可以转危为安。也就是说,西医冠心病的诊断,强调的是疾病在形态方面的排他性、永久性,而中医胸痹的病名,强调的是疾病在状态方面的可转化性、暂时性。西医的诊断很过硬,但在没有确诊之前,就不能做针对性治疗,距离“治未病”比较远;中医的诊断依靠证候,虽然不一定得到仪器检查的认可,但却是“防患于未然”更高层次的医学追求,有深刻的临床意义,正是“治疗关口前移”的需要。
必须看到,随着形态研究的逐步深入,“状态疾病观”正在超越、包容“形态疾病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诊断,只是一个“宏观的病灶”,它在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之中的引领价值,也在逐渐衰减。当代西医在临床上,已经不再用冠心病这个宏观病灶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了,而必须把药物的作用以“分子水平”进行解释才算“合格”。因此,西药的说明书,一定要阐明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属于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分子靶点的药物,这才达到还原论观点的基本要求。而这些针对靶点的分子药物,都是通过改变生理状态而起作用的药物,而不是直接针对具体病灶形态的药物。也就是说,在西医不断向微观领域发展的时候,状态的疾病观逐渐超越、包容了形态的疾病观。
一个病人在疾病过程里呈现的症状,不是病灶直接决定的。如冠心病患者,有时症状十分突出,有时则无痛苦,并不能认为其病灶忽有忽无,忽大忽小。证候反映了机体的整个状态,它包容了散在于身体里的“各种病灶”。在很多情况下,按照西医精密仪器的检查结果,按照各种“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一个人从头到脚可能同时存在很多病灶、病变、病理综合征,每个人都很难成为仅仅是“单个疾病载体”的理想模型。由此可见,反映整体状态的证候,比病灶更能反映疾病本质。因为任何局部的疾病,都是全身状态的干扰因素,也往往是全身变化的局部表现,而不是单独出现的孤立现象。
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之中,必须重新审视中西医各自的学术特色,提炼其中的科学问题,如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生成论与构成论、结构与功能、形态与状态、局部与整体、病灶与症候、单一分子药物与多组分复方药物、毒与药、健康与疾病、精神与肉体等未来医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重新审视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才能更正确地认识中医的学术体系,告别中医从业人员之中存在着的“没落意识”,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中医药更顺畅地走向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男科病治疗中心
医学视频
低头花已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