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一位院校生对中医教学的建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一位院校生对中医教学的建议
[复制链接]
85
|
0
|
2019-8-22 23: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是一名中医学院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及半年多的临床实习,我对现在的中医药临床教学产生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愿意与同行探讨。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的传承都是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学生采取侍诊的形式跟随某一老师学习。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实践性强,学生容易产生感性认识;缺点是视野比较狭窄,学生只能学到带教老师的学术理论和经验,学习的内容局限,不利于中医药学的交流和发展,更不利于中医药学走向国际。
现在为了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国家采取办学方式集中教授各门中医药学课程。学生进校后,先学习理论,再经历临床实践,其理论教学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成,这种学习模式使得我们很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致使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发挥。另外,现在中医院校招生,多从高中应届生中选取,我们在进校前大多数同学从未接触过中医理论,而中医课程并不像语文、数学、历史那样从小学阶段就开设,所以中医药学对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加之中医理论抽象难懂,给我们的入门和掌握增加了困难。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采取融会贯通法。按照中医学院课时的设置,中药学和方剂学各占一定比例,安排学生先上中药学,再上方剂学,而且是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导致我们学习中草药时完全没有概念,只能死记硬背它的功效,这样既不利于对中药的掌握,也不利于灵活应用。为了更好学习中药和方剂,我认为中药和方剂应该结合起来授课,把中药放在方剂中讲解,讲解中药在方剂中由于配伍不同、剂量不等,所发挥的功效也不同,就像把英语单词放进不同的例句中讲解一样,把中药放在不同的方剂中讲解,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应用。为了加深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应该增加中药实践课,让我们多认识中药,了解中药栽培。这种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增加我们对中药的记忆和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在中医药临床教学的课程设计上,重理论而轻实践,临床教学环节薄弱,理论教学和临床应用脱节。现在的中医临床课,大部分由中医临床教师讲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便举出一些病例进行讲解,我们总觉得少了那份最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半年临床实习,我认为可以把临床课直接放入临床学院进行讲解,临床教学部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在讲解相关章节后,选择典型病人让我们学习,让我们亲自接触病人,把抽象内容客观化,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又或者在讲授理论课之前,让我们先接触典型病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病人情况编写简单病案,按照大纲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让我们讨论,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系统授课,这种带着问题的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大多数学校采取先学完所有课本知识,再上临床实习,同学们都觉得以前学的知识和临床应用完全脱节,重新掌握起来有些吃力并且效率也不高。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让我们亲自接触典型病人,将所学知识和临床应用充分结合,这样可以加深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印象。记得学习黄疸病时,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阳黄和阴黄的区别,我和大多数同学对此都没什么概念,一知半解的,考试时也只能靠死记硬背。但实习后,我在消化内科第一次见到了黄疸病人,肝癌晚期的黄疸和胆囊炎的黄疸,我们就理解了什么是黄如橘色的阳黄和黄色晦暗的阴黄,茅塞顿开。
临床课程是理论基础课和实践的桥梁,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能改变当前临床教学环境的薄弱,理论学习和临床教学的脱节,改变中医药院校学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的状况,使临床课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能让我们实习及毕业后走上临床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不是理论和实际的脱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学视频
男科病治疗中心
肝病治疗中心
新闻中心
。。屋里的烟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