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对中医认识的五大误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对中医认识的五大误区
[复制链接]
164
|
0
|
2019-8-22 23: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误区一:中药代表中医
某些中医界人士还有青年学生认为中医理论不明晰、不科学、不实用、共识性少,中药倒有一些实际效果,长期以来偏向“废医存药”。这种情况的不良后果是良医越来越少、用药越来越乱,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过分使用中成药,使砭、针、灸、导引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没有用武之地,丢掉了中医发展的根本。实际上,中医药讲究即医即药,以医带药,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辨证使用的。以中药代替中医让中医药是“丢了魂”,直接割断了中医药应用、发展和创新的血脉,破坏了中医药保障国民健康的根基。
误区二:中医是单纯的治疗
中医的一大特色是治未病,也就是养生预防保健,所谓“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重养生预防保健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人不得病。然而,在全国各级防疫体系中多年来见不到中医的影子,中医成为“将卫生工作重点放在治疗上”这一错误的重灾区,在中医教育中也忽视了上医治未病的教育,抹杀了中医的一项优势与特色。
误区三:用西医标准衡量中医诊疗
西医对具体疾病会建立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多年来,这种标准化模式一直主导着对中医诊断和疗效的评价。但是,由于认识疾病的方式不同,这种模式不符合中医自身的规律。例如,中医的半里半表病,西医根本不认识,也检查不出来,而中医可以诊断和治疗。
误区四:实验室就能证明科学性
在科学主义旗帜的逼迫下,中医不得不走进实验室去验证自己理论的科学性,所以好多中医药大学把实验研究当成中医理论发展的指导思想,导致中医科研严重脱离临床实践。中西医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中医必须按自己的规律进行科研,决不能将有限的经费用到实验室,用到老鼠身上。
误区五:中药就是植物药、天然药
由于对中药现代化的误解,大部分中药科研经费投入到植物化学研究,或按照病名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来分析中药的成分和药效,试图筛选出治疗某病的专药,然后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因此,国内纷纷开发植物药,误以为植物药就是中药,中药就是植物药。世界上主要有四种药,即西药、生物制药、植物药和中药。前三种都是按西医理论辨病论治,只有中药是辨证论治。中药都是要经过炮制的,许多炮制过程是化学过程,中药中的密陀僧、冰片等都通过化学制造,何言天然药物?我们必须坚持中医特色,不能让中医药跟在西医药、植物药后面跑,不能按照西医药的标准去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学视频
喀喀喀2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