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病痰饮者不能率以温药和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病痰饮者不能率以温药和之
[复制链接]
124
|
0
|
2019-8-22 23: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之名,《金匮要略》载有痰饮、溢饮、支溢、悬饮主治之方,提出了广义之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的治疗法则。《金匮要略》“当以温药和之”里有药与法的关系,也有发汗利水、攻补行消等治则,但均属温药,只适宜痰饮之属于寒者,不能统治所有痰饮病,即使是狭义之痰饮,不辨寒热虚实,率以温药和之也会使治疗失于偏颇。
痰饮之成因复杂,可因风寒暑湿燥火、惊恐、嗜酒等而生。脏腑则与心肝脾肺肾三焦功能失调,体内水谷津液化生失常,聚液为饮,灼津成痰有关。其中尤与生痰之脾,贮痰之肺,司开合之肾,决渎之三焦关系最为密切。像痰核瘰疠、中风癫痫、眩晕头痛、肿块结节及现代病症如肾炎、胸膜炎、肺心病、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属痰饮病范畴。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之说,甚至还有人提出“无一病不关乎痰”。而百病有虚有实,有热有寒,皆以温药和之显然是不对的。
其实《伤寒论》治疗痰饮之法远不止“当以温药和之”。例如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论述了邪气因人体阳气偏盛而化热内传入胸,与体内痰水相结,形成结胸热实之证。故以大陷胸汤开结泻热逐水。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论述痰饮与热邪相结,则用小陷胸汤清热开结涤痰。
后世对痰饮病也不完全以温药和之。《温病条辨》“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讲得是上焦湿热,热饮所引起的肺热咳喘之症。吴鞠通说:“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
《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亦主之。”历代对本条的注解不甚明晰。吴鞠通说:“何以同一溢饮,而用寒用热,两不相伴哉?按大青龙汤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而无干姜、细辛、五味、半夏、白芍。盖大青龙主脉洪数面赤喉哑之热饮,小青龙主脉弦紧不渴之寒饮也。”这些都已超越了以温药和之的法则。
张景岳说:“痰之为病必有所以致之者。如因风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风火,风火熄而痰自清也;因虚因实而生痰者,但治其虚实,虚实愈而痰自平也。”并录治痰饮之属热者方剂多首。李时珍说:“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其七。”强调据其寒热虚实辨治之。薛立斋曰:“凡痰火证……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各审其源而治之。”王节斋曰:“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张山雷说:“痰病在今又多肺胃炎热煎熬津而成浓浊者,亦不得依据《金匮》名义,谬投温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只适宜阳气虚衰痰湿留伏之痰饮病,临床治疗应据痰饮之寒热虚实火邪之不同,以及病程长短和痰浊凝聚之部位立法用药。即使是痰饮之属于寒者,亦可转化为热饮热痰,对于痰饮之属热者要采取热者寒之,和之以凉药的治疗法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肝病治疗中心
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
会员之家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古今医案
杏林杂谈
四大经典
亦夕醉知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