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要进一步认识清与浊——读吴深涛《重新审视与界定“浊”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要进一步认识清与浊——读吴深涛《重新审视与界定“浊”》后感
[复制链接]
95
|
0
|
2019-8-23 0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浊”作为《内经》的基本概念,是与清相对而言。浊气与水精都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当脏腑功能失司、运化无权则致浊气壅滞而成为浊邪,而水气不运则为内生湿邪,与致病外邪的清湿有别。因此,深刻认识清、浊的内涵,才能更好界定浊气、水精、及内生浊邪、内生湿邪与清湿。
●水谷浊气壅滞而成的邪浊致病,多壅滞血脉,进而瘀阻血脉,在治疗上除了应注重化浊外,更应注重活血祛瘀。这为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等内分泌疾病开拓了视野。
读了贵报2010年10月25日刊载吴深涛老师《重新审视与界定“浊”》(以下简称《浊》文)一文,颇有同感。笔者在临床中对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内分泌失调疾患从浊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今见《浊》文,如遇知音。《浊》文对浊邪致病的病位、病证、治疗以及与湿邪比较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为治疗多种内分泌疾病拓展了广阔的视野。但文中在开始“论源头”、“论属性”二段章节中,对生理性浊气、水精与病理性的浊邪与湿邪的表述不清楚,有使读者无可适从之嫌,特提出与吴深涛老师商榷。
经典中清与浊的内涵广泛
要进一步认识清与浊
在中医典籍中,清与浊这一相对概念,含义较广,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用以比喻天地;又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谷入于胃……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用于比喻营气与卫气;在此不予一一列出。《浊》文认为“……而于病理属性上,《内经》中‘清’之内涵多代表了湿邪,故多清湿并称,如《灵枢·百病始生》所云‘清湿喜怒……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等等”,经文中所指的‘清湿’应是指雾露,为致病外邪,把清湿与形容质态清浊不同的“清”相等同,这显然是过于牵强。
清与浊是相对而论,在祖国医学中还有清中之浊及浊中之清的进一步分别,这方面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人体分清泌浊功能则得以充分体现:如归于肾的水液为浊,经肾阳的蒸化,其中浊中之清,复化气上升于肺而布散周身,浊中之浊下降注入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再如《灵枢·阴阳清浊篇》“浊而清者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日乱气”指的是水谷浊气所化生的清阳之气,上升出于咽,天空之气中的浊气则下降,若清气和浊气互相干扰,不能正常升降,就叫做乱气,而《浊》文则简单解为“是指水谷之清者当上行,而水谷之浊厚者当下行,两者即能互相转化但又各行其经,否则必生‘乱气’(即浊邪)”,这显然是未能道出浊中之清,清中之浊的本意。
再者,《浊》文在“论属性,浊厚滞而湿清稀”的章段中,有下面一段话:“如《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此中,‘清浊’偏重描述的是血液之清稀和浓厚的不同物质形态;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及《灵枢·阴阳清浊》中‘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则是偏于论述了清浊的生理属性之异”;“《灵枢·根结第五》所云‘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则是强调了浊之内涵多与血分相关之性。”其实以上几段经文正是很好说明了清浊的相对概念,并未能说明浊厚滞而湿清稀。同时也更说明不了“清”之内涵多代表湿邪。
水液代谢过程的水精
不能与病理性的清湿混为一谈
《素问·经脉别论》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转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阐述了浊气源于食入之谷,水精源于饮入之水,化生为水谷精微,充养血脉,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过程和机理。《浊》文在开头“论源头”一段中引用以上经文后却认为是“……将食谷和饮水代谢分而述之,应当是表达两者不同之意,即浊气源于食入之谷,而清湿源于饮入之水。由于两者都经过脾胃的受纳运化,使二者密切关联而为后世并称为水谷精微。”用“清湿”来等同水精,这岂不是将和浊气同为水谷精微成分的水精与清湿混为一谈,属于精微物质的浊气又怎能从源头、属性方面与病理性的清湿进行比较呢?显然不合理,笔者不敢认同。
食与饮入于胃所化生的浊气与水精共为水谷精微,只有在脏腑的受盛、运化、输布功能失司时才会酿生壅滞之浊气(内生的致病邪气)及湿邪(内生的邪气),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所以,只有壅滞之浊邪才能与湿邪从病位、属性、病证、辨治诸方面进行对比。
由于湿性重着黏滞、易伤下,阻滞气机以及多伤及肌腠肢节,在治疗上须着重以化湿、清热利湿、通络活血等法进行治疗,《浊》文已详细论及,本文从略。而水谷浊气壅滞而成的邪浊致病,多壅滞血脉,进而瘀阻血脉,在治疗上除了应注重化浊外,笔者认为更应注重通脉活血祛瘀。笔者在诊治糖尿病等内分泌失调疾病中体会到,只要病程较长,或血脂异常较顽固、心血管疾患,即使未有明显的循环障碍,均可配合化浊、通瘀进行治疗,每取得较好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临床经验
千鼎互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