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用诠释学促进中医内科学发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用诠释学促进中医内科学发展
[复制链接]
110
|
0
|
2019-8-23 00: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主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医学临床和临床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还有待深化。诠释学作为一种对文本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的哲学方法论,运用其对中医内科疾病、概念、术语及临床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可为中医内科学理论和临床诊疗的进步奠定基础,并提供新思路。
诠释学可促进中医学发展
诠释学(HermeneutiL)是一种西方哲学流派。20世纪80年代,西方诠释学进入到中国并逐渐在我国学术界发展起来。此后,由于学者们对诠释学研究的拓展性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促进了诠释学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中国诠释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化构建方式已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中医学作为一个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与其交叉融合已成必然。中医诠释学研究作为中医理论建构的现代研究的分支自然应运而生。它是对中医理论研究特色、思维方法的哲学审视,是通过现代诠释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理解和解释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理解和诠释方法的系统理论。中医诠释学研究是在中医文献学,特别是训诂学、注释学等传统中医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诠释学理论产生的,目前尚是起步状态的专门学问。
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对中医内科学中许多的概念和名词术语,以至于临床理论进行阐释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国内中医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目前,有关专家已经意识到从自然哲学视角来思考中医内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因“西学东渐”的冲击,一些中医药研究领域在引入诠释学的同时“西化”倾向明显,多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概念、范畴及学科模式对中医学进行西化的推定,脱离中华文化的氛围。
鉴于此,我们应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诠释学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研究中,用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移植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的释义和理论,深入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模式,将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用现代哲学方法论进行阐释。为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元素。
对中医内科
专有名词术语的诠释
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确定的具有中医内科学科学术特点,并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名词、名称、用语,如:“命门”、“髓海”、“阴结”、“肺胀”、“消渴”、“偏头痛”、“萎黄”、“脏燥”、“蓄血”、“肝积”、“淋证”、“肾风”、“癃闭”、“关格”、“筋痹”等。
专有名词术语有其自身的含义、使用特点和范畴,而且它在中医内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释中也极为重要,若不能对之进行明晰的厘定,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它的准确把握。历代医家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认知角度提出专属内科学的概念术语,他们对这些术语的解释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借助诠释学对中医内科特有名词进行辨识的验证,对其演变进行哲学审视,揭示术语产生发展的本质及术语原构造者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解和表述。
采用现代文献学、考据学等方法,对这些术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并用科学语言转换为具体的说明,使说明的内容能进人实验过程,从而矫正部分古代医学术语概念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隐喻性的不足,进而不断发掘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
例如,我们在对中医内科名词术语进行诠释时,可以参照学者朱文峰对规范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提出的几项基本原则。
进行分步骤诠释学研究:首先科学的医学名词术语必须在实质内容上统领其所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收集,查阅古、近代医学文献,并结合临床广泛调研,注重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另外在初定正名的基础上作出注释,进而按其内涵、外延作出定义性注释;定义有困难的先作说明性注释,力求用词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简明性、单一性、派生词能力强。
还有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如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其他中医临床学科、术语学、汉语言学等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整体讨论,完善其现代属性。
对中医内科
临床理论的诠释
中医内科理论方法论的构建与完善是关系中医内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遵循形象——具象——抽象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视,用现代化语言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升华而后赋以清晰、明了的科学性表述,使其真正融人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是中医内科学界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现代诠释学的引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中医内科理论进行诠释学研究,必须坚持中医学系统整体与形象思维的特点,重视症状学观察,证候病机的归纳,重理法方药的一致性,通过理解重构、思辨创新来发掘传统内科理论中潜在的知识结构和科学内涵,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理念更新,用逻辑、数学语言加以表述,进行科学语言的转化过程,进而采用模式生物实验加以佐证。
同时,根据对诠释学的三要素之一“应用”的理解,我们明确了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因此,中医内科理论的诠释。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来重建现代中医诠释学,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循证医学临床数据支撑的诠释,采用适宜的数据统计方法等,建立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模型,通过应用模型证明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以“通因通用”内科临床治疗理论的诠释为例,“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属反治法的内容。以:“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这告诉我们在诊疗疾病过程中要审证求因,辨明真伪,遣方用药时采取顺从疾病外在表象而治的治法,这便是我们诠释该理论的第一个层面。
医家张子和谓:“君子贵流不贵滞。”着重强调了气机通畅的重要性;高士宗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法不但在前人基础上对“通”的理解做了概念的提升,而且为通法的应用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医圣张仲景对通因通用治法的应用可谓心思周全,巧妙灵活,其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提到“通因通用”治法,如“汗法治汗”的桂枝汤,“下法治利”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吐法治吐”的瓜蒂散,“活血祛瘀法治胎动不安之漏下”的桂枝茯苓丸,等等,这些用法充分扩展了“通因通用”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也表明该理论的应用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医者在诊病时,不再将通法拘泥于下法,凡人体表现出异常通的假象,均可用通法治之,此为第二层面上的诠释。
“通”字,《说文解字》谓:“达”也。《辞海》谓:“通,贯通,由此端至彼端,中无阻隔。”就机体而言,在生命活动中,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气机畅达是新陈代谢活动的基本保障,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异常“通”的症状。因此,凡机体各孔窍表现出非生理性“通”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呕吐、吐血、衄血、泄泻、下痢、脱肛、遗尿、淋证、崩漏、带下、梦遗等均可视之为通症。在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的基础上,辨明真伪,将符合形通而实不通的病例纳入到“通因通用”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以通为用,以通治之,从而完善对该理论的升级,即诠释的第三层面。
中医内科学
诠释的原则与方法
崇尚国故,熟读经典。诠释的第一要素是理解,只有明确理解了所诠释的对象,搭造出诠释框架,才能发现框架的瓶颈所在,从而为之输入新的科学元素。就中医内科学而言,要想准确诠释内科学的概念、理论,首先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就需要我们熟读经典,追思前贤学说,只有读懂吃透,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主旨和精髓。
研习原著,勤于临证。中医内科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发展,本身也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不断阐释来实现的。因此,临床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它既是诠释的基本手段,也是诠释的目的所在。通过获取临床疗效,一方面可以使内科学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又可不断丰富和完善内科学理论。
传承创新,系统规范。要创新就要大胆汲取和借鉴相关学科特别是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成就,多学科地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充分吸收当代社会医学、转化医学、医学心理学、气象、物候、地理等学科研究成果,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借鉴与整合,从而使中医内科学诠释性研究在开放中求创新、求发展,并以有利于学科进步为目的。现阶段笔者认为诠释就是创新。它为促进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基,将促使现代医学科学朝向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低头花已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