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回归中医是创新本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归中医是创新本源
[复制链接]
182
|
0
|
2019-8-23 0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历史上,中医学所有的进步都是创新的结果,但是,创新都是有基础的,离不开历史条件与环境。
●如果以西医的诊断为标准,甚至可以说“中医历史上从来就没治疗过疾病”,因为没有数据支持。因此,《宪法》保护中医,首先是要保护中医的评价体系。
●凡是对中医、西医理论认识不深,中医临床治病效果不好的人,大多会滑向依靠西医才能“立足”的窘境,勉强可做一个执业医生,而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回归中医”是治疗这种“自我从属”弊病的良药。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21日)刊登的“营造中医创新文化氛围莫走偏”,文中涉及到中医学的创新、如何看待经典、回归中医是否有复古之嫌等重大理论问题,引起笔者的思考。作者的愿望是为了探索中医如何发展,很值得肯定与学习,但是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可以供大家讨论。笔者也希望借这个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基础
与“创新”的提法不一样,中华文化一直提倡“出新”,儒家经典虽然注重继承历史传统,但是也很崇尚出新,称之为“日日新,做新民”。三皇五帝留下的丰功伟业,都是历史创新的结果,而不是复古倒退。中医学所有的进步,也是创新的结果,从张仲景、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一直到现代,所有有贡献的中医人,都很重视创新,或者出新。但是,所有的创新都是有基础的,离不开历史条件与环境,不可能“凭空出新”。
比如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狼孩”,已经发现有300多例,他们尽管各有不同的经历,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幼年的时候远离了人类社会,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后来又因为各种机缘回归了人类社会。他们远离人类的时候,是一个新环境,由于没有基础条件支撑,结果智力发育迟缓,即使成年后回归人类社会,也只相当于幼童智力,语言能力、社会知识都无法恢复、达到一般人的水平。
就像一棵大树,每年花开叶落,既有四季的新变化,也有“日日新”的不同,但是不能离开根本。一旦断离根本,不仅结不了果,连生命也将停止。
中医学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的,它的形态稳定,历几千年而不变,正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表现,是优点而不是缺点。西医学发展很快,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基础,假如不掌握解剖、生理病理、细胞大分子、化学分析等基础也无法创新。因此,西医永远不能背离这些基础条件,不能离开自己的基础谈创新。
经典是中医创新的源泉
中医发展史上,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没有背离经典,都是对经典的继承与发展。张仲景、王叔和、刘完素、李东垣、叶天士、吴鞠通,哪一个不是继承了经典才有了创新的基础?就是王清任的临床成就,也绝对不是按照解剖的标准,给经典改错而创造出来的。他在《医林改错》里创造的不朽方剂,都是对经典之中气血理论的发挥,没有组织器官的影子。
实际上,西医理论无法有效指导中医临床,不是因为中医拒绝接受西医理论。比如,如果用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原则筛选中药,就必须先从实验室开始,筛选可能的药材,提取有效成分进行纯化,控制质量,得出量效、构效关系数据,然后再进行临床验证,有了结果再推广使用。这样一来,先不说中医沿用几千年的经典方剂是否该被废止,单说中药提取物的疗效能否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就有待验证。因此,笔者认为,西医的研究方法,可以做中药所以有效的“事后初浅说明”,而绝对不可能成为“事前理论指导”。
按照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既发现不了病因病理,也无法评价治疗效果。如果以西医的诊断为标准,甚至可以说“中医历史上从来就没治疗过疾病”。因为,若按照西医的标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治的是什么病?没有数据支持。金元四大家治的什么病?温病四大家治的什么病?同样如此。因此,《宪法》保护中医,首先是要保护中医的评价体系。
“读经典,做临床”是一个好措施,也是中医发展、中医创新的必由之路,不可怀疑、否定它的重要意义。
“回归中医”是育人良药
“回归中医说”有不同的版本,主张的人不少,也有以此为名称的专著问世。尽管表述不同,主张也有所分歧,但都是为了补偏救弊、回归正确道路的努力,应该值得肯定。
自从中西医共存之后,学习、从业中医的人,就有了参照和取舍的标准。是坚持中医的传统与特色,还是放弃中医的理论与方法,按照西医的观念标准甘当“替补”角色?这是100年以来,每个中医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中医人都能处理得很好。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既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更需要坚实的临床基础。凡是自己对中医、西医理论认识不深,依靠中医临床治病效果不好的人,大多都会滑向依靠西医才能“立足”的窘境,勉强可做一个执业医生,而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卫生部前部长崔月犁认为,很多院校毕业的中医学生,属于中西医都不精的中专水平;也有老中医认为中医教育与临床严重脱节,不少人毕业之后无法在中医行业里工作,被迫离开中医队伍,甚至变成反对中医、认为“中医误我、我误中医”的人。因此,中医教育的回归必不可少。
中医队伍里的人才要有不同的境界,即使临床达到了“上工”的水平,也不是最高境界。高水平的中医、学科带头人或者领军人物,还必须具有战略家的目光,他们不仅可以“医病”,而且还要能够“医医”、“医国”。
人会得病,一个事业也会出现方向性错误。比如抗战初期出现的“速胜论”、“速亡论”,就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仅指导了共产党的策略,而且也影响了白崇禧等国民党人的决策。
同样,迷失自我,一切以西医的标准为取舍,甘做“替补学科”的中医师在现实生活里是大量存在的,靠这样的中医发展中医事业,无异于缘木求鱼。对于他们来说回归中医更为重要。
“回归中医”是邓铁涛先生提出来的治疗中医界“自我从属”弊病的一剂良药。睿智能医医,上医可医国。邓铁涛先生不仅针对“泡沫中医、自我从属”的弊病,开出了“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的良药,而且多次建言献策,与其他老中医上书中央领导,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为中医基础研究设立973项目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构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中医药事业,以及2003年广东中医迎战SARS的良好战果,都凝聚着国医大师们发展中医药的心血。
中医临床所能达到的水平,是一座高山,现实所达到的水平,只不过是半山腰。不能以今天的中医水平,来评价未来的中医。一万年之后,中医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但是,他们一定还记得中医的本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肿瘤治疗中心
新闻中心
会员之家
医学视频
高血压病治疗中心
传统文化
岳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