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有邪才有病 治病当攻邪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有邪才有病 治病当攻邪
[复制链接]
155
|
0
|
2019-8-23 00: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有病为有邪,为偏,为气血不通。治疗的目的就是攻以祛邪,以矫偏,使血气流通。
●通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虚、实。虚有虚邪,实有实邪,都可以导致气血不通,故虚实的分辨只是讨论人与病的状态,不能对于治疗起到直接指导作用。故讨论邪与正更有意义,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
●攻邪需要以正不虚为前提,正虚则需调整或者静候,这就是攻邪的时机问题。攻邪需要适可而止,过则得不偿失,这就是攻邪的度的问题。
张介宾《类经》中指出:“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吴鞠通在《医医病书·论药不论病论》和《温病条辨·解儿难·万物各有偏胜论》中也都提到“天下无不偏之药,无不偏之病。医者原以药之偏,矫病之偏。如对症,毒药亦仙丹;不对症,谷食皆毒药。”“用药治病者,用偏以矫其偏……无好尚,无畏忌,惟病是从”。笔者临证体会,凡病皆有邪,有邪为人之偏,治疗为以药之偏矫人之偏。药有偏性强弱之分,病有偏邪微甚之异。百病皆可攻邪,区别只在使用的时机和度的不同。
虚实不足凭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给后世谈邪正虚实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但其讲实的时候单从邪气角度,讲虚的时候单从正气角度,这样讲不全面。从邪、正两方面来重新看待这个问题,会出现虚实不能概括的内涵:正气弱,邪气也弱,则相持,病不能算轻;正气弱,邪气盛,则病重而无力表现于外;正气强,邪气弱,则可“勇者气行则已”(《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易治或可“不治而愈”;正气强,邪气盛,则正邪交争而症状激烈,病不能算重。这样的分辨,较之虚实更有意义,更利于指导临床。
治病当攻邪
人体有邪,其前提是正气的虚。只有虚,才会有外邪侵入,才会有内邪滋生,这可能就是《内经》“虚邪”的含义所在。可以说虚是病的前提,而不是病本身。到病已形成时,其要还在于邪。因此许叔微在《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后,补充了一句“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治疗时不仅要审病求因,更要治病求本。病之本即为“邪“。不仅在“正气强,邪气盛”和“正气强,邪气弱”的时候要攻邪。即使在“正气弱,邪气盛”和“正气弱,邪气弱”,也要把攻邪时刻记心头。
正气不足的时候,不能蛮攻,需要讲究策略,先辅助正气,但是这些都只是在为攻邪创造条件。一旦条件允许,攻邪势在必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盛,可待衰而已。”也是在讲攻邪的时机问题,邪气猖盛之时,不要勉强施治,以防邪不除而反毁伤正气;待邪势较衰,正气有所复,攻邪才可获得满意疗效。易水学派之“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当是“待衰”的一种特例。
《医旨绪余》认为“人之受病,如寇入国”。在人体正气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强攻夺势,截断传变”,以最小的伤正为代价除邪气。在正气不允许的时候,可以战略防守,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但攻邪之志须臾不可忘。
关于攻与补
以攻邪著称的医学大家张从正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治病当论药攻,养生当论食补。”这便将攻邪论置于对于攻、补的准确定位基础之上,于是可立于不败。
张从正并非不知补,不用补。而是在强调不需要补的时候一定不可补,强调医者在面对“病”的时候,一定要以“攻邪”为己任;而对于“病”的载体“人”,却要以“补”为主。笔者根据后世用食物也可攻邪(如倒仓法),和子和自身也用补药的实践,将上述论点扩充为“治病当论攻,养生当论补”。攻补是针对邪正提出来的治则,较之针对虚实提出来的补虚泻实,语意更准确,更具有指导治疗的普遍意义。
张从正论补颇具特色:首先他认为攻邪适可而止即为补,这是符合《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之宗旨的。其次,他明确提出“药攻“与“食补”适用范围不同。药物之功在治病,各种药物无不具有一定的毒性,久服之后,虽细微之毒亦能在体内蓄积而成“药邪”,进而损伤人体的正气。“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凡精血不足,当补之以食,大忌有毒之药”。主张“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张氏在大力提倡攻邪的同时,也理性地指出“‘岂有虚者不可补之理”,“予未尝以此法(攻)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他只是反对滥用补药。当时庸医温补成风,为力矫时弊,故其用补十分谨慎,认为“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儒门事亲》中也记载了许多用补药的病证,如治《内经》所说的“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的“五虚证”,明确指出“一补足矣”;“若十二经脉败甚……止宜调养,温以和之”;“雀目,不能夜视及内瘴”是肝血虚少,“止宜补肝养肾”;治饮用“黄芪、茯苓”“补下渗湿”以“收后”等。在具体方药上,治肾阳不足,“虚损无力,补之以无比山药丸”。治肾阴虚亏用“加减八味丸、当归饮子”。他补虚常用“药之气味厚者,直趋于下而气力不衰也”,重视厚味填补下元;“补虚损”用天真丸,以胎衣之类血肉之品填补真阴;“乌髭驻颜,明目延年”用不老丹,以何首乌为主补养精血。
看来子和强调攻邪只为纠偏。在当今时代,医者、病者都以攻邪为畏途,喜补之风造就了很多需“攻邪”者,故重读子和攻邪论,提倡子和攻邪法是很有必要的。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据此,张子和提出攻邪论,推崇君子“贵流不贵滞”,主张人“以血气流通为贵”。笔者据子和之论提出:有病为有邪,为偏,为气血不通。治疗的目的就是攻以祛邪,以矫偏,使“血气流通”。通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虚、实。虚有虚邪,实有实邪,都可以导致气血不通,故虚实的分辨只是讨论人与病的状态,不能对于治疗起到直接指导作用。故讨论邪与正更有意义,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攻邪需要以正不虚为前提,正虚则需调整或者静候,这就是攻邪的时机问题。攻邪需要适可而止,过则得不偿失,这就是攻邪的度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中医妇科
中医资源
肝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针道天下
中医儿科
临床经验
冥朝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