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还中医本来面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还中医本来面目
[复制链接]
193
|
0
|
2019-8-23 00: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近百年来,中医命运“坎坷”!现代中医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是今天中医人必须思考并付之实践的问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马有度教授曾说:“名医治学之道各有千秋,但有共同规律:勤奋读书贵感悟,多方拜师巧取经,反复临床求佳效。他们一生追求精诚大医。大医,固然是“名医”,也应是深明医理的“明医”,更应是全心为民的“民医”。要成为“名医”,首先要做好“明医”,要深明中医医理,要精研中医医术。现代中医人要走好中医路,这是最重要的。
建立自信、正确评价自我
学中医难,行中医更难。走好中医路,走正中医路,走向中医的成才与成功之路,老一辈有老一辈的困难和艰辛,新一代有新一代的迷惑与努力。
首先,对中医要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心。中医乃我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对人类繁衍昌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连近年来肆虐猖獗的“非典”、“甲流”等烈性传染病,中医中药的疗效也有目共睹。但为何我们有些“现代中医”却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是我们内部出了问题,而不是中医出了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的一席话值得我们思考,他说:“有人用西医杀病毒治感冒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认为中药处方一是没有杀病毒的药,二是一人一方,于是就说中医治病靶向不清楚,没有标准,无法重复,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之所以能够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对同患流感的患者开出不同的药方,是有中医的标准的。评价其是否科学,不能够根据其与西医的观念和方法是否吻合,而应依据是否可以治好病。就好比说十八般兵器,用刀要砍,用枪要刺,若用刀的招式来评价枪,或用枪的招式来评价刀,都是不合理的。”
然而,当今无论是临证思维,还是科研设计;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行政管理,很多都是跟着西医的路子走,套用西医思维模式。用这种思维模式管理中医、发展中医,必然导致中医后继乏术,导致中医人失去信心,丧失信仰。
还中医理论本来面目
首先要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现行的中医药理论有没有被曲解,这是应该提出来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的中医院校教材是否全面准确地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临床体系,值得讨论。因为近二三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读中医原著的少了,对中医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教材上的那点东西。即使是读完博士,中医基础理论又有多深厚?读过几本中医原著?
笔者的恩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王伯岳先生生前说:“现在有些中医科班出身的学士、硕士、博士,甚至教授,在中医面前则大谈‘西医’,到了西医面前则大谈‘中医’。显而易见,西医是他的弱项,在真正的西医面前他不敢班门弄斧,其实,中医应当是他的强项。如果我们学历最高,职称最高的中医都不敢面对中医的话,那我们中医队伍又如何发扬中医呢?群众又会如何看待中医?”这是先生二十多年前讲过的话,现在情况又改变了多少呢?
回归中医,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就要提倡读原著、读经典。真正的中医名家,都是饱读原著,精通经典的。从原著、经典中真正领会中医药理论内涵,并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而且是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现代中医人”如果只是抱着现行的几本“教材”,或由其衍生出来的所谓“大部头著作”,是很难真正做一个“明医”的。
其次,就是“辨证论治”与“辨证分型”的问题。“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根本的特色与精华,天人相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一人一方随症加减是辨证论治的根本体现。而“辨证分型”,将一个病分列若干个“证型”进行“规范化”治疗,实际上是把“辨证论治”简单化、程式化、固定化、肤浅化,变成十人一方、百人一方、千人一方、万人一方,扭曲并改变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更不要说这种“分型”是否符合该疾病的实际情况了。
因为从临床角度来说,大家对各种疾病“证型”的看法大不一致。我们常说中医教材脱离实际,不像西医教科书直接与临床接轨应用,就是因为中医教材没有按照中医临床思维去编写,这是导致中医后继乏术的症结所在。“分型”模式是西医的思维模式,“辨证”模式才是中医的思维模式。用西医思维模式解读中医,认识中医,甚至去发展中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20世纪80年代是中医的一个振兴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中医带来一个机遇,记得当时“名老中医专家医案经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很风行了一时。当时为我国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研究的“肝病诊疗”设置了280多个“证型”,关老说还未全面包括。后来事实证明,花费大量科研经费研制的全国一大批名老中医专家的经验,不但不能为临床运用,更谈不上“永久地保留”名老中医专家经验了。
这个事实说明什么?跟上时代新技术研究中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法错了,路线错了,就会偏离方向,就会违反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这种“与时俱进”没有实际意义。回归中医,就是要回到中医基础理论的原点,回到中医临证思维的原点,就是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从中医自身的规律出发去发展。
建立符合中医自身的标准
此外还有中医标准的问题。多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没有标准,无法重复。于是乎,就人为地设标准,搞科研,去验证。事实上,这种认识与思路也是按西医模式去做,结果是交了学费,走了弯路,现在又回到了基本的认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特色才真正体现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然而大道理大家都明白了,但临床“规范”仍然还是没变,科研仍然必须按“标准”去做,否则课题不批准,临床医疗管理不合格,知与行难合一。
我们常说中医辨证必须体贴入微,治疗用药必须丝丝入扣,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而程式化、肤浅化的“分型”显然跟不上临床上的变化。若把它作为“标准”,甚至推向“世界”,岂不是害了中医,由“后继乏术”真的成为“中医乏术”了。
什么是中医的标准?我们说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气血、四诊八纲、三焦六经等等都是标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于现代疾病如何建立中医诊疗标准?这需要大家集思广益,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可用行政命令,召集几个人设定几个证型,打个勾就能完成的。一个学科的标准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欲速则不达!
我们欢迎有见地的观点,但更欢迎实践中成功的经验,让大家分享,让同行借鉴,共同为中医药发展做出贡献,走好中医路。欢迎来稿,我们期待着您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