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中医创新之本在疗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创新之本在疗效
[复制链接]
181
|
0
|
2019-8-23 00: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清朝康熙年间,河北玉田县有一个叫王清任的人,他本是习武出身,却熟读医书,善于思考。他三十岁那年,当地温疫大流行,许多小儿尸体被抛荒郊野外。野狗撕咬尸体,暴露出内脏。王清任就去察看,并对300例尸体逐一进行了解剖。解剖过程中他发现,遵循了数千年的《灵枢·素问》中的人体脏腑之说,存在严重谬误。于是他便据实地解剖所见,绘制了大量的人体脏腑草图,在道光十年刻版刊行了《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识要》,为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医解剖第一人。当然,以现代的人体解剖学来看,王清任的《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遗漏。但不得不承认,王清任基于实践的创新,为中医脏腑理论的发展和脏腑学说在中医临床上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纵观中医发展历史,我们总是更多地停留在挖掘与传承古人的理论和经验上,而淡化了创新意识。几千年来,先贤们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自身实践,为我们总结了许多宝贵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不得不承认,其中有精华,也不乏不精确的、值得后人们去纠正、改良和创新的东西。笔者以为,创新是中医的生命之魂,中医创新要做好两点:
首先,要弄明白创新的目的,不“为创新而创新”。
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西医如此,中医也是如此。医学创新的目的,也应该是更好地治病救人。只有基于治病救人目的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有活力的创新,也是中医的生命之所在。所以,找到更多更好的用中医药治病救人的办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就是创新。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为着治病救人的目的,而去创新的一个好例子。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是东汉末年。那时疫疾广泛流行,张仲景的家乡南阳郡也接连发生了几次大瘟疫,死了不少人,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伤寒。为了制服温疫,张仲景努力地去收集整理当时的医学文献,采纳各家的思想、医术,仔细分析疾病的原因,找出各种治病的方法,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摸索。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
其实,每个中医理论的创新,都应该是依附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明白了创新的目的,有了创新的意识,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在中医理论学习中,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处处留心,也会有意识地总结,有意识地去做一些相关的调查和统计,最终创新出实用的、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方式。
其次,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中医创新服务。
很多人眼里,中医就是 “望闻问切”,好像原始才是中医的根本,似乎脱离了这些原始的东西,就背离了中医,就不是中医了。其实不然。
西医为什么发展迅速?现代科学技术为西医的发展帮了很大的忙。DR、CT、MRI、生化检验、基因治疗……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和诊疗技术,使以前模糊不清和无法治疗的一些疾病,得到了很好的诊治。
屠呦呦获奖了。她从中草药青蒿中成功提取了抗疟神药青蒿素,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然而,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除了在我国历代用药经验如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外,更重要的是,提取的过程应用了现代高科技的生物药物学技术。这也是屠呦呦成功的关键。
中医的创新,需要大量地借助于计算机系统的统计学数据的支持,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检验手段去印证,或许还需要现代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效果的对照。只有这样得来的中医创新理论和临床创新的诊疗方法,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学视频
肿瘤治疗中心
高血压病治疗中心
临床经验
新闻中心
会员之家
传统文化
白色叹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