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杨柳教授:关于痤疮证治的若干思考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杨柳教授:关于痤疮证治的若干思考
[复制链接]
142
|
0
|
2019-8-23 0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痤疮,是常见的影响面部美容的皮肤病,中医文献多以“粉刺”、“肺风粉刺”予以论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本病的研究,也得到更多的重视。本人现就其证治的若干问题,提出与各同道一起共同探讨,以促进学术的发展。
1.病证定义
关于粉刺一病,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1)的定义是:“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名粉刺”。其相应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外科学》(2)的定义是:“本病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皮损为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的皮肤病,即是现代医学的痤疮”。而关于痤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皮肤病学》(3)指出:“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患,好发于面部,重者亦可发生于胸及背部,可以形成粉刺、丘疹、结节或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部分自然痊愈或减轻。中医称为肺风粉刺”。从定义上看,中医粉刺病的定义似专指皮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粉汁者。而《皮肤病学》中的痤疮,不但包括了粉刺,而且还包括有结节、囊肿等表现者。可知粉刺只是痤疮的一个症型,把粉刺等同于痤疮的概念是不够全面的。此外,相当一些中医古籍、现行辞书阐述“肺风粉刺”是指酒齄鼻,而不是指痤疮。如《简明中医辞典》(4)是将肺风、肺风粉刺、酒齄鼻视为同一概念解释的。因此“痤疮,中医称为肺风粉刺”的提法实属不妥。
“痤疮”并非现代医学的专有名词,早在内经时代已有称“痤”之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5)笔者认为,皶、粉刺、痤与其间的“郁”字,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痤疮“初起损害多为非炎症性粉刺,……可演变为丘疹、脓疱,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瘢痕,严重者可发展为结节、脓肿、囊肿等,破溃后形成窦道或瘢痕(3)”的论述,有助于对粉刺形成,乃至结节、脓肿、囊肿等痤疮不同症型发生、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的理解。从严格的病证定义上来说,粉刺与痤疮的概念是不尽等同的。按现代对痤疮的分度法来说,粉刺只是轻度的痤疮而已。也正因此,中医教材不应选用粉刺的定义去统论痤疮。西医教材也不应说“痤疮,中医称为肺风粉刺”。既然早在内经时代已有“痤”的记载,我们为什么不使用痤疮的概念而选用粉刺呢?难道中医的术语只有生僻才能古色生香吗?这实在应是现代中医发展必须正视而要恰当处置的问题。
2.病因病理
关于粉刺的病因病理,《中医外科学》教材(6)认为是: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成。至于教材中“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的描述,应是有关结节、囊肿痤疮的病理阐释。《中医外科学》教学参考书(2)指出粉刺的病因为肺热血热、肠胃湿热、脾虚痰湿、腠理不密、外物刺激。这些大体已反映了粉刺的病因病理,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有关粉刺病因病理与病位的恰当论述应该是肺风而不是肺热,是肺经而不是肺脏。因为中医学术语的约定内涵是肺脏主里,司呼吸;外络走表,主皮毛。肺经当风生粉刺;肺脏内热则咳嗽、发热。
另外,笔者认为,内经“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论述也不应疏忽。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所曰:“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禾畜 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7) 也即说当风受寒,气血郁滞,脂液凝涸,毛窍壅闭而发,亦当为其病因病理的一个方面。
近年还有人(8)指出:“痤疮发生的病机并非局限于肺经风热及脾胃湿热等方面,尚应有肾水不足,肝火有余之病机。既有阳热实证的方面,又有肝肾阴阳失调的一面。”这里明确地提到了肝肾,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有关本病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研究(9),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研究的。但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这些毕竟较为少见,占不了流行病学调查的几个百分比,不应作为主要的病因病机。
3.辨证与分型
粉刺的辨证,先应具有粉刺作为主症。经典外科著作有关粉刺的辨证论述主要是肺经风热,亦即枇杷清肺饮证。当代《中医外科学》五版教材(1)有关粉刺的辨证分型是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脾失健运。六版教材(6)的辨证分型是: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教材显然是就痤疮病的粉刺、脓肿、囊肿与结节等不同的表现而进行的局部与全身结合、病因与脏腑结合的辨证分型。根据多数医家的意见,粉刺/痤疮可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痰瘀凝结等证型。其要点是:共有粉刺作为主症。肺经风热者见颜面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或觉痒痛,鼻息气热,舌红、苔薄,脉数等;脾胃湿热者皮肤油腻,间有结节,或伴口臭,便秘溺赤,苔黄腻,脉滑数,或见脓疱囊肿,病情缠绵,皮疹此起彼伏等;冲任不调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经来皮疹增多和加重,舌红、脉弦;痰瘀凝结者皮疹旷久不愈,坚硬疼痛,色暗不鲜,或伴结节囊肿、瘢痕与色素沉着,舌黯红,脉滑。显然,分为四型比教材的三型更为全面。当然,痤疮的临床辨证还可以分出其他分型,如肾水不足等,但毕竟不多见,不必一一俱论。从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主要反映的是该病的一般规律,反映痤疮多实证、热证的临床特点。这是痤疮辨证与分型的主要方面。
此外,痤疮作为一种有疹性皮肤病,局部皮疹形态、部位与经络、脏腑关系的辨证,是颇具特色、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已有人研究报导〔10〕,将痤疮发病部位与五脏分属予以辨治,指出额属心、鼻属脾、颏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也有人〔11〕将面部分为纵横两向辨证,额、鼻旁、口周等纵向部位发病,从脾论治;颊、颏等横向部位发病,从肝论治。显然,这些研究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作为痤疮发病部位与五脏分属理论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更加系统的研究。
在皮损辨证方面,有研究〔12〕指出: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缠绵难除;白头粉刺为热重于湿,易于化毒成脓,脓出而愈。结节通常为血瘀肤腠,遂致气滞结块。囊肿则属痰湿血瘀互结。这些认识反映了局部皮疹辨证的成果。
我认为,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包括皮疹、病因、经络、脏腑等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定能有助于痤疮临床疗效水平的提高。
4.治疗大法及方药研究
粉刺的治疗方法很多,从内治法的大法而言,由于肺风粉刺的概念,《医宗金鉴》的枇杷清肺饮一直被崇为治疗粉刺的主方,也即说疏风清肺是治疗粉刺的大法。近年对痤疮治疗的研究,许多医者不受肺风之框,有了更加丰富的发展,报道甚多(13)。如有运用犀角地黄汤从心论治的;亦有用黄连解毒汤,强调长泻三焦火毒而论治的;有运用茵陈蒿汤清热化湿,从脾胃湿热论治的;也有运用逍遥散疏肝理气,从肝论治的;有运用二至丸方加减,强调平衡阴阳,从肾论治的。有运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利湿化痰治疗的;更有运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治疗;等等,不胜枚举,极大地丰富了证治理论。虽然各地报道甚多,也很难统一,但总的看来,还是基于粉刺病证多实多热之认识者为众,仍然是以清热疗疮为主要治疗原则。这类治法,总体属泻的范畴,包括有清热、疏风、理湿、化痰、祛瘀、散结、泻下等;从脏腑经络来说,有清心、宣肺、理脾、疏肝、调理冲任、清泻三焦、通泻大肠等。补法,尤其是纯补法于痤疮的治疗并不多用,偶及的有滋补肾阴、肾精与健脾。
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寒薄为皶”时指出:“粉刺,解表巳。”明确提出用解表法治疗粉刺。现代医家也有报道专述解表法治疗痤疮的(14),其曰: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采用“青萍散(由浮萍、珍珠层粉等组成)”加“双白散(白芷、白附子)”外敷;风热型(丘疹型)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焮热,疼痛或有脓疱,用青萍散。报道治疗痤疮200多例取得卓著成疗,且无任何副作用。我个人认为“粉刺,解表巳”的理论意义还可用于指导我们临证遣药应该避免过用寒凉冰伏邪气、闭塞毛孔,尤其是对慢性反复发作者、痰瘀凝结者。有人(15)选用荆芥、当归尾等温性发散活血药施加于清肺热药中治疗本病而提高疗效,是值得借鉴的,这在病因病理、治疗方法及处方用药等方面,都可予人启迪。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针道天下
会员之家
临床经验
中医妇科
古今医案
中医内科
肿瘤治疗中心
美容之声
开飞机的穷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