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保持疗效应注意4个问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保持疗效应注意4个问题
[复制链接]
67
|
0
|
2019-8-23 00: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模式。然而对于初学者,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一定基础的中医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初诊开出的方子效果很好,到二诊或者三诊的时候,疗效就没有首诊的疗效好,或者疗效很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原因。
医者“态度”
医生看病首诊“望、闻、问、切”往往比较仔细,辨证也比较准确,往往会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疾病向着好的方面转化,其疾病的病机往往也会发生变化。但是第二次面诊的时候,往往会沉浸在首诊的治疗效果当中,不能像首诊那样仔细辨证,忽视疾病的变化,从而导致再诊效果的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医生要有恻隐之心和同情之心,只有我们用心去体会病人的痛苦,才能促使自己在辨证上下功夫,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疾病病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故凡成大医者,必以“德”为先。
对药性的把握
我们现在中医教学,把中医和中药分成了两个专业,导致好多中医不懂中药,甚至不认识自己每天开的中药,更不要说对中药炮制的研究了。这就直接导致中医师对于中药药性的把握不足,进而在治病的过程中即使是知道了病机的变化,却不知道怎么去调整药物。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患黄疸,被他自己治好了。后来又病“宿食”,依旧自开处方,谁知却引起发热;再服小柴胡汤四五剂,仍然无效。他只好去找当地名医仲右长求治。仲医生说,您所开的处方倒也不错,但不该将小柴胡汤原方中的黄芩减去而加芍药。章太炎后来按照仲医生修改过的处方服药,仅仅服用2剂就取得了良效。章太炎深有感触:“增损一味,神效至此!”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每一味中药的功效、性味归经和升降沉浮。
对药物“剂量功效”的把握
俗话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有些中药不同的用量,所起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如柴胡3~6克主要是起升阳的作用,9~12克主要起疏肝解郁的作用,15~30克主要起退热泻下的作用。如首诊高热的时候用大量的柴胡解热,二诊时高热已退,只是有点肝气不舒,这时候就需要减轻柴胡的用量,使其适应新的病机特点。
方中药物的配伍剂量,决定了这个方子的疗效,尤其是经方,任何一个药物剂量有变化,就不是原方了。笔者以前用三仁汤治疗湿温证,用三仁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后来读《温病条辨》,并参考吉良晨的《临证治验录》发现,方中白蔻仁的用量很有讲究,相对于杏仁的五钱和生薏苡仁的六钱,白蔻仁只用了二钱,方领悟到本方用杏仁开宣肺气,以恢复肺通调水道之功;用生薏苡仁甘淡渗湿以利小便,同时本品微寒兼可清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由于本方治疗的湿温是湿大于热,故治疗以祛湿为之,兼以清热。白蔻仁入中焦,有健脾祛湿之效,但本品辛温,气味芳香,量大有助热化燥之弊,故小量用之,但取其芳香化湿之性,畅达中焦气机之功。所以临证应用三仁汤,白蔻仁一般用3~6克,效果很好。
服药方法和饮食禁忌
如果辨证用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药物的服用方法和饮食禁忌没有交代清楚,同样会影响疗效。如外感热病,因为其病机变化迅速,治疗这类疾病需要急煎频服,可以一天服两剂,甚至三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病机尚未变化的情况下迅速治愈。所以我们在治疗一些急性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服药的时间和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饮食禁忌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程序,《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说的很明白,外感病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在有的中医师往往不向病人交待服药方法和饮食禁忌,这样不但会影响疗效,也是一种对病人极不负责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儿科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