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
[复制链接]
95
|
0
|
2019-8-23 00: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论》中有热入血室证,后世诸家多言血室为胞宫、冲脉、大小肠等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血室即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试论之。
《伤寒论》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外中风寒,经水适断,故为热入血室,以小柴胡汤主之。观柴胡汤主治各条:如96条“胸胁苦满”,97条“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103条“心下急,郁郁微烦”等,可知柴胡汤中多有胸满胁痛之类症状,从而可见血室于胸胁关系密切。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又言“胸膈之上皆为血故为血府”,笔者以为血室即是王氏所言血府之处。
或曰:“女子经水从胞宫而来,外中风寒,经水适断,则外邪乘虚而入于胞宫,非至理乎?”答曰:“《素问·评热病论》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女子月事由心气挟营血经胞脉下至胞宫而成。今外邪中人,入里化热,蔽于胸中,故心气不得下通,月事不来也。可见所谓热入血室仍是邪犯胸中连及胸胁所致。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其中“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系心神不安征象。所谓心主神,肺主魄,热入血室与瘀血相抟,扰于心肺则神魄不安,故可见神乱谵语、狂言骂詈,甚或昏不知人。观血府逐瘀汤所列主治条目:头痛、胸痛、胸不任物、急躁、心跳心忙、夜不安、肝气病、晚发一阵热等症,而上述症状在热入血室证中亦属常见。这说明血室即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
或曰:“既如此,何以用小柴胡汤治之,其病非在肝乎?”此处小柴胡汤可参《伤寒论》96条后小柴胡汤加减法,故而其方组成为“柴胡、黄芩、半夏、牡蛎、瓜蒌、生姜、甘草”。方中柴胡“主心腹……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重用为君,使之从心胸推荡寒热积血从血室下达胞宫而“血自下,下者愈”。且柴胡主邪气,即谓其可疗神昏谵语,如见鬼神。黄芩“下血闭”,“寒热往来,破壅气”,佐柴胡清其热,热去则死血之势孤而易去。半夏“主寒热,心下坚,胸张”,可见其下瘀化痰,降肺通胃之功,使肺得降则心气通,死血下达而出。牡蛎、瓜蒌则具软坚散结,宽胸畅膈之力,诸药共奏清热逐瘀之功。笔者以为除上药之外,尚可加入一味桂枝。桂枝色赤入心,枝像经脉,其治“在温经通脉,内外咸宜”。血室热结,积血瘀滞,于大剂清热逐瘀药中配伍桂枝而温经行血,参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之类可知仲圣心法。且桂枝为心君正药,心之所系皆可用之以引经报使,故加桂枝亦有引诸药上达心胸下至胞宫之妙。《妇人大全良方·妇人热入血室方论第十》:“妇人伤寒,经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宜服干姜柴胡汤。干姜柴胡汤方: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甘草。”合两方观之,则知古人对此早有感悟,未明言而已。
《聂氏伤寒学》曾载一病案:患者陈某,女,36岁,1976年3月初诊:发热3天,体温39℃左右,服解热药热退,随后又复升,继之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头晕短气,心烦不安,傍晚加重,出现幻视,精神紧张……现症患者发热胸闷,头晕乏力,心烦,睡卧不安,便和溲赤,食纳不佳,神清合作,脉见浮数,苔薄淡黄。问及病史外感前月经来潮,发热,一天后经水即断,病情加重。证属外邪化热,入于血室而致热入血室证。拟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加赤芍、金银花、桑叶,水煎温服,进药5剂,热退身和,神安病愈。
笔者认为,案中患者经期外感而致经水即断,继而出现发热、心烦、胸闷、神狂等症,此为热入血室。因血室在于胸,外邪客肺,心气不降则经水断,故经水一日即断为邪客之象;郁而化热,蒙蔽心胸,故而发热、神昏、胸闷、心烦。方用小柴胡汤清热瘀于血室,使其下行,胸闷等症自消。《伤寒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故合栀子豉汤清胸膈虚热而疗其心烦,睡卧不安。佐以赤芍增其化瘀之力;金银花、桑叶辛凉宣透,使热自透出,无扰心神。
又一人每至午后2~5点即觉脸颊发热,5点之后即止,已有4日。自觉心烦,他无不适。问其发热原因,则告知4日前经水适断,且经行第一天时沐浴时受风。笔者诊其脉弦数有虚象,舌红苔白,当为热入血室。以其人不欲饮汤药,故处以小柴胡颗粒冲服,数服则热不再发。上述两案诸症多以上部不适为主,或胸闷、心烦,或颊热、神昏,下部未见不适,进一步说明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
或曰:“既然曰血室在胸,何以《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言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答曰:“邪在于上而其象见于下。血水相结于血室则下气不通,郁滞于少腹,故满如敦状,以大黄甘遂汤主之。方中甘遂泄隧道水饮,主大腹癥瘕,大黄“下瘀血,血闭”。此二药峻猛,荡邪千里之外。独加阿胶一味,以其性甘缓而腻,使大黄、甘遂留连胸膈不致直过病所,徒伤正气。此种配伍于调胃承气汤、十枣汤中俱可窥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针道天下
会员之家
临床经验
中医妇科
古今医案
中医内科
肿瘤治疗中心
美容之声
上古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