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避瘟用温初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避瘟用温初探
[复制链接]
142
|
0
|
2019-8-23 00: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
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温疫之中无忧疑矣”。“依时摄生”在《孙真人摄养论》、《千金要方·养生序》、《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都有详细描述。省却复杂的“依时”,简言之,“摄生”不外“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常欲小劳,莫大疲”等。如此看来,若以避瘟为目的“摄生”,其要不外乎气血条达、腠理通畅。
孙思邈非常强调温疫的早期治疗。他说:“若时气不和,当自戒勒,若小有不和,即须治疗。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早治,鲜不愈者。”邪尚在表,治疗较易。“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看来,温疫初得,及时治疗,腠理开通,气血和调是很容易治愈的。
“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体现了孙思邈的“上医之道”。“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千金要方》伤寒章首列辟温方二十余首,收录预防方有口服药酒、口服散剂、口服丸剂、外用粉剂、洗浴剂、搐鼻剂、薰烧剂、佩带香料包等,方剂中多用雄黄、菖蒲、川椒等温热药物。与当下预防传染病喜用板蓝根等寒凉药截然相反。刘河间认为温疫病机是阳气怫郁,热不得散,未病之时只要防其阳气郁结即可,“辛甘热药……发散者”(《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正当此任;喻嘉言认为温疫“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尚论篇·详论温疫以破大惑》)。皆说明避瘟用温之理。《千金要方》避瘟多用温药,促气血条达、腠理通畅,保持健康而防病,以实践说明了“可居温疫之中无忧疑矣”。当下预防传染病多用寒凉,不知其理何在。
《千金方》中辟温方及用法丰富多彩,如饮用屠苏酒(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菝葜),将药细切,以绢囊包贮,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药,置酒中,煮数沸,先从小量饮起,多少不拘,渣置井中;薰烧太乙流金散、杀鬼烧药方等,方中多用雄黄、雌黄,鬼箭羽等药;涂雄黄散(雄黄、朱砂、菖蒲、鬼臼),于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以川芎、白芷、藁本,研粉与米粉调匀粉身;五物甘草生摩膏(甘草、防风、白术,雷丸、桔梗)灸手以摩囟门上及手足心;以桃枝煮汤洗浴等。古人在预防温疫方面还有很多经验,如端午节前后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紫苏、细辛、云香草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以辟疫邪;李时珍谓“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以辟邪气;《和剂局方》仙术汤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这些都值得当今医学界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资源
杏林杂谈
四大经典
针道天下
中医儿科
临床经验
中医妇科
肝病治疗中心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