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复制链接]
55
|
0
|
2019-8-23 00: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邪气。印会河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释为:“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诸家对于“风为百病之长”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为风邪为外感六淫之首;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常与他邪兼夹为患;风邪所致病证变化多端。这些认识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中的“风”指的是外感六淫之风邪。笔者认为此种观点似有不妥之处,“百病”应当包括一切外感与内伤杂病,《内经》既然明言“风为百病之长”,那么“风”也理应为“外感病之长”和“内伤杂病之长”,如此“风”就不应该单指外感六淫之风邪,还应包括内风。“外风为外感病之长”“内风为内伤杂病之长”合而言之即“风为百病之长”。
外风为外感病之长
外风主要指外感六淫之风邪,是由四时气候变化失常,风气太过或者不及而成。风本为春季之主气,但四时皆可见之,四时风气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皆可侵入机体而成外感病证。外风致病极为广泛,外可伤及肌表经络,内可损及肠腑筋节,临床常见以下病证。
风邪袭表 肌表为人体一身之藩篱,风邪入侵,首犯肌表,导致卫气失和,玄府启闭失常,营卫失调。若单纯风邪为患,可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症,方选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若兼夹寒邪,则可见恶寒无汗,肢节疼痛等症,方选麻黄汤,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若兼夹热邪,则可见微恶风寒,咳嗽,身热不甚等症,宜用桑菊饮,辛凉祛风解表;若兼夹湿邪,则常见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症,宜用九味羌活汤,发汗散风祛湿。
风邪犯肺 风邪入里,侵袭肺系,肺气失宣,咽喉鼻窍不利。若风寒偏甚,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等症,可用止嗽散,疏风宣肺,化痰止咳;若风热偏甚,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等症,方用银翘散,疏风透表,清热解毒;若风燥偏甚,可依据燥邪的温凉之性,分别选用桑杏汤或杏苏散,疏风润燥。
风客肌腠 风邪侵袭肌腠,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则可见到风疹,瘾疹,时发时止,皮肤瘙痒,或者斑疹呈点片状、团块状,甚者可见湿疹等症,方用《外科正宗》之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风邪中络 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筋脉肌肤失养,则常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肌肤麻木,时有恶寒发热等症,方取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治之。
风胜行痹 风邪与寒、湿或热邪相合,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故可见到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可以选用防风汤或蠲痹汤,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风水相搏 风邪袭表,肺气闭塞,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水液不能下归肾与膀胱气化而出,聚于头面四肢,所以可见眼睑浮肿,甚则四肢全身皆肿,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治宜《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风窜肠腑 素体湿热之人,外感风邪,与湿热相混,壅遏大肠,损伤阴络,阴络伤则血内溢,故而临床可见“肠风”,便前出血,色鲜势急等症,可以选用槐花散或槐角丸,疏风理气,清肠止血。
内风为内伤杂病之长
内风与外风不同,它不属于六淫的范畴。内风的含义有二:一是内风即风气内动,属于“内生五邪”,是病机概念,主要指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逆变动的病理状态。通常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此外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积聚日久,亦可阻滞气机,导致阳气运行不畅,亢逆变动而生内风。二是指具体病证的名称。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人身之中,五脏六腑皆有阳气生化运行不息,五脏六腑之阳气亢逆变动皆能化生内风,故而《素问·风论》有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胃风等病名的记载。
肝阳化风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浮阳不潜,肝阳上亢,甚则阳亢化风,风动而气血逆乱,故临床可见头目眩晕,肢麻震颤,甚者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治宜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
热极生风 外感温热病邪,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常可见到高热,神昏躁扰,手足抽搐,发为惊厥等症,可用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阴虚风动 邪热久耗,真阴渐亏,筋脉失于濡养,虚风内起,而见手足蠕动,神倦脉弱,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方选大定风珠或者复脉汤,滋阴熄风。
血虚生风 久病血虚,或者急、慢性失血,营血亏虚,筋脉失养,血络不荣,常见眩晕面白,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皮肤瘙痒,爪甲不荣等症,治取四物汤,养血祛风。
血瘀、痰浊生风 血瘀生风,痰浊生风临床提得比较少,但是确实存在。王清任《医林改错》言:“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其言血瘀而致中风,杨仁斋指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血瘀亦可导致眩晕,此外朱丹溪有言“无痰不作眩”,而中风,眩晕皆为内风之象,此处内风乃为血瘀、痰浊久积而化。临床上应该根据具体病证遣方选药,如血瘀生风可用血府逐瘀汤化裁,痰浊生风可用温胆汤加减,随证施治。
五脏六腑风病 五脏六腑风病主要见于《素问·风论》,另外也散见于《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大奇论》等篇中。《内经》虽然没有给出每种风病的具体治疗方药,但是却将每个风病的具体症状详尽记载,如论及脾风的症状为“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欲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此症与《伤寒论》中太阴中风病所述之症极为相似,可以应用桂枝汤治疗,其他脏腑风病皆可变通而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临床经验
肝病治疗中心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