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阎艳丽运用经方治眩晕验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阎艳丽运用经方治眩晕验案
[复制链接]
198
|
0
|
2019-8-23 00: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
陈某某,女,成年。2008年9月14日初诊,自述近日头目眩晕,感觉外界物体旋转动摇不定,9月13日因为工作劳累,晚上突然眩晕发作,发时伴有欲吐、口干。平时大便偏干,偶有口苦,纳眠尚可。舌边红,苔白干,脉左弦细,右弦滑。诊为少阳郁热,肝脾不和,痰饮上逆而致眩晕。治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调达肝脾;泽泻汤降逆祛饮,化浊止眩为主。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法半夏10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白芍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4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眩晕未再发作,继服4剂,诸症悉安。
按:眩晕一证临床比较常见,《医学统旨》言:“眩者……谓忽然眼见黑花昏乱,少顷方定;晕者运也,谓头目若坐舟车而旋转也,甚有至于卒倒而不知者。”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在《伤寒论》中为少阳病主症之一。可由风、火、痰、虚、瘀等多种原因引起,其中因痰饮而致眩晕临床最为常见。盖因嗜食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或者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饮聚痰;或者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饮;或者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而成痰饮。痰饮既成,积阻中州,清阳不升,脑窍失濡;浊阴弗降,上蒸清窍,故致眩晕。正如《丹溪心法》所言:“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又有火痰者。”治疗痰饮所致眩晕,仲圣制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泽泻汤等化饮止眩之剂,后世亦有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祛痰定眩之方。
此案除了痰饮致眩以外,尚有肝气郁结化热,横逆犯脾之病机。仲景有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案患者眩晕、口苦、口干、脉弦,少阳病提纲证俱现,阎教授认为据此诊为少阳证无疑,故投以小柴胡汤疏达少阳枢机,恢复气机升降。又因患者呕吐,苔白,脉象左弦细、右弦滑,当为少阳气郁,肝郁乘脾,脾虚失运,痰饮内生,《金匮要略》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所以合入泽泻汤,方中白术健脾运水,燥脾化饮;泽泻渗利水湿,两药相合,眩晕当止。同时加入温胆汤以清化少阳胆腑以及中焦之痰饮,增强祛痰化饮之力,加入白芍,合柴胡、枳实、炙甘草,又有四逆散之意,调达肝脾,而使肝脾气机条畅,痰饮消去,眩晕当止。全方切中病机,经方与时方合用,治标与治本兼顾,故而取效甚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語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