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从中医学看基因决定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从中医学看基因决定论
[复制链接]
135
|
0
|
2019-8-23 00: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同一粒种子,为什么在甲地能够发芽而在乙地却不能发芽呢?这似乎只能说明,种子本身没有问题!”裘沛然先生在其《人学散墨》一书中如是说。其本意并不是谈论遗传,但笔者读到这句话时,却想到了基因在疾病发生中所占的地位。基因好比种子,种子是否发芽——即基因是否被激活发病,取决于甲地或乙地的土壤是否适合种子发芽,而并不取决于“种子本身”。
基因不能决定人是否生病
中医学的禀赋、体质、先天等概念就已经蕴含了基因的内容。禀赋分禀赋残缺、禀赋不足和禀赋不耐等。禀赋残缺,多可寻找到固定基因,而更常见到的禀赋不足的疾病,却未必能在基因上得到反映。禀赋不耐,与基因相关但并不一定由基因决定,指对外界各种因素,如饮食、植物等有不同于常人的反应。如“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诸病源候论·漆疮候》),需要注意的是“禀赋不耐并非出生就显现,也不一定终生不变,每一个体对各种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可随年龄、环境而改变”。中医学用禀赋、体质、先天等概念,可以准确地反映遗传的疾病易感性,并且有一整套成熟地指导临床的治疗体系与之相应。禀赋等中医概念可以包含基因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基因却只能表达禀赋的一部分内容。
基因决定论,从中医角度说,就是先天决定论。《健康报》的一篇文章指明“人身处不同的成长环境,体内的基因会不定期地发生表观遗传学的变化”。这说明基因对于人体的作用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能实现的基因检测是不可能动态监测这些变化的),也即基因并不能决定人体是否生病、是否健康。这与中医学中先天可以影响后天,却不能决定后天相仿。基因能够决定的是遗传的疾病易感性,疾病易感性并不是说一定会得病。
基因治疗不容乐观
把基因看作是一枚种子,有很多人便心生幻想,是否可以把种子挖掉,这样便可以高枕无忧,绝对不会得某病了呢?这实质是一种误解。除了很少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外,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都是多基因疾病。如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约60种,银屑病易感基因近20种。处理一种基因已经是不现实的,处理多种基因就更加不现实,况且还有更多的相关基因尚未被发现。笔者将多基因疾病的发病比喻为做鞭炮和放鞭炮的过程。各种基因分别充当火药、纸、药捻等的角色。如果这些做鞭炮的原料只是处于散放状态,它就止于基因,不会形成鞭炮。不正当的生活习惯是鞭炮原料的组合过程,鞭炮形成了,就由散放的基因状态变成随时可以被激活的夙因状态。有了夙因,只要出现随机的诱因,多基因就会被激活、形成疾病。“多基因”是应当坦然接受的现实,诱因具有无法避免的随机性,只有夙因是可控的。不正当的生活方式是形成夙因的罪魁,这也是目前很多复杂疾病都被称为生活方式病原因所在。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比起依赖基因研究的进步来,要经济的多,也现实的多。相对于基因的探讨,中医更关注人体的土壤,这对于人类的健康更具现实意义。
“先天不足后天补”
中医有句俗语叫做“先天不足后天补”,这句俗语已经深入人心。这句俗语使大众更安心地接受自己先天的禀赋,而积极地以后天的努力发扬禀赋中好的一面,小心地避免坏的一面。这种理性的态度是值得鼓励的。而把“先天”的表达方式换作“基因”就会带来恐慌。其实,基因即是“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只代表生之前的禀赋,并不能决定一生的健康状况。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天年,指禀赋的寿命。没有多少人会奢求“尽终其天年”,因为很难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于禀赋的天年我们无法得到,对于禀赋的基因中提示的疾病,我们就一定会获得吗?如果以健康为目的,主动地将身体调整在较好的状态,基因中的疾病易感性便没有表达的机会。
很多的疾病呈家族性,也成为基因决定疾病的佐证。实质上遗传因素只是增加患某病的风险、几率,并不意味着家族中很多人患某病,其他家族成员就一定会患此病。很多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其实跟一个家庭相同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因此,有家族疾病史者,应反思家庭环境及生活习惯中的有害因素,坚持以健康为目标调整自己的身心,让家族疾病谱成为警钟,而不是增加自己的思想负担。对于有遗传倾向的复杂疾病,笔者提供的治疗策略是“治疗—自疗—自愈”。这种策略中不仅有治,更有防患于未然的成分在内。对于其家族成员,照着策略中“自疗—自愈”做,便可以收获健康,同时起到防止遗传倾向变为疾病的作用。
理性对待基因的作用
2010年12月1日《健康报》“后基因组时代——期待基因功能解读”一文报道:“英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被自己的父亲带去做乳腺摘除手术,因为父亲通过家族史分析以及基因检测,发现女儿可能会患上乳腺癌,这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基因检测……是一种概率统计、风险评估,要理性科学地对待和干预。”
基因决定论带来的大众恐慌已经越来越甚,理性地对待基因的作用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如果把基因的概念,换成比之更成熟、完善的禀赋、体质、先天等中医学概念,同时强调“先天不足后天补”的理论,大众会更容易理性对待基因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亮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