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齐向华: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齐向华: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复制链接]
84
|
0
|
2019-8-23 0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疗方法,被历代医家广泛重视,而脉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民众心中。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脉诊还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一些混乱,让人难于掌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齐向华教授多年从事脉学研究,他提出系统辨证脉学,从而重构了脉学理论体系,本报记者特就此采访了他。
传统脉学存在不足
齐向华指出,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脉诊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操作规范,成为一项独特技术,并建立起脉学的系统理论,构架起“平脉辨证”的医学诊疗模式。然而,由于古代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脉诊的认知和分析方法难以深入、具体,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脉学体系的诸多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如传统脉学的理论体系僵化,缺乏对现代相关理论的兼容;对脉象特征表述缺乏科学规范;脉象表征对象混乱,缺乏与症状或病机之间的特定对应;认知脉象的过程不符合现代心理学认知的基本规律等。诸如此类,使脉学由古至今一直处于“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境地。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齐向华介绍,在系统回顾脉学文献,对传统脉象的各种诊断功能、贡献和局限等进行研究基础上,他遵循系统论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多年脉学实践,对脉象这一复杂的信息集合体从病因、病机、个性和体质、脉方相应等进行多层面剖析、总结,重新构架脉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系统辨证脉学”。“系统辨证脉学”揭示了脉象所包含的基本脉象要素的物理特性、认知方法及各要素、层次之间的关系,将传统的28脉用单一变量的物理学语言分化为25对脉象要素,从而为辨证施治提供不同层次的客观依据。
齐向华还利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分析脉诊过程中对脉象认知的各个层次和机制,为深化脉学研究,建立科学的脉诊操作模式打下基础。所以“系统辨证脉学”不仅充实完善了中医脉学体系,使脉诊学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将改变中医脉学近千年的学习规律。
齐向华所著的《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中,详细介绍了系统辨证脉学的内容,通过列举的脉案详解其运用,并对脉方相应规律进行探讨,将脉学构建成开放性的知识体系,从而为临床辨证辨病提供信息和服务。
系统辨证脉学的两个特点
齐向华介绍,“系统辨证脉学”具有系统性和回溯性两个主要特点:系统性是指此脉学体系充分体现“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系统辨证脉学”运用物理学语言,将传统脉象分化成单一变量的25对脉象要素,强调脉象要素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些联系,表征疾病的不同层次如病因、病机、病位等不同系统,抽丝剥茧,层层相扣,进而形成“脉证相应”、“脉方相应”的治疗和调护系统。回溯性主要有二:一是此脉学体系强调从人类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出发,运用手指的感觉功能来体察脉中的物理现象,这是对脉象信息认知的回溯性;二是根据患者当前脉象特征的表征意义进行推理,判断疾病的病因,即对疾病过程的回溯。理解好“系统辨证脉学”的这两大特点,就掌握了“系统辨证脉学”的精神实质,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思维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风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
肿瘤治疗中心
医学视频
传统文化
乙型脑炎,流脑,脑炎脑膜炎
杏林杂谈
高血压病治疗中心
中医儿科
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心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